今年综艺集体更新节目LOGO,哪一个的变化称得上
一个节目的气质,往往看它的LOGO就能看出来。
但对综N代来说节目,每年推出一个什么样的节目LOGO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不改动,又怕观众看不见;步子迈大了,又怕丢老粉的脸。
究竟怎么选呢?综艺市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无非就这些考虑:
随着二季度综艺项目的逐步明朗,已经打响宣传的《乐队的夏天2》都选择在第二季来一次改头换面!
去年这个节目就有非同一般的气质,从LOGO上跳水的比基尼美腿就能看出来。手写的汉字,一个酷似光碟的舞台,溅出来的水花,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个饮料的广告。
第二季的调整,仍然保留了跳水姿势,但从水滴的出现可以看出,带有流体的MG(图形动画)仍然是节目包装的主视觉。可见节目略带怀旧与涂鸦的气质不会改变。他们不按套路出牌的改变,本就是不羁的表现。
从2017年开始的前三年,《歌手》每一年选取的主元素都没有什么规律。如果要变化,就真的是为了变化而变化。
从《歌手2019》的中式牌匾设计开始,这个节目的LOGO框架,就从正方形改成了长方形。
今年配合“当打之年”的意象,主元素变成了刀刃。原本的年份位置改为了“当打之年”字样。虽然元素非常硬朗,甚至有少见的尖刺元素,与此同时,色调却更加明亮。可见,节目组想打造出柔中带刚的视觉印象。
两大女团选秀是今年综艺节目的亮点,两个节目都选择在今年开启女性选秀,自然风格也更偏向女性化。
乍一看看去,《青春有你2》似乎跟第一季的“分子分母”一模一样,你再多看一眼就发现,原来的100变成了Girl。这代表着,今年的选拔将不再是100个人,而是109人。但“9”仍然保留了,说明成团人数没有改变,还是9人。
但还有一个细节的调整,要放大了才能看到:Girl里有一个点,变成了x,这是今年《青2》的一个主打元素,官方说,“代表着未知”。X,也是他们海报、舞台的主视觉元素。
去年因临时要求更改英文名,播出时只好打上马赛克,后期又改成了“青春有你”的拼音。今年,节目终于拥有了英文名,不再闹笑话了。
同样以为只是更换了颜色的《创造营2020》,放在一起才发现,其实字体线条发生了变化。笔锋从硬朗的直线夹角,变成了曲线夹角。画风更柔和,更贴近女性化。
在综艺LOGO里,竖版标志的情况很少见。《我是唱作人》在第一年的这个图形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目的是希望更突出“唱作人”三个字。
第二季节目做了两个变化,一是竖版变常见的横向排版,二是从平面变立体。而从金色到绿色,从冷色到暖色的变更,说明整个节目视觉体系都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原因,也许播出后可以从冠名商的VI里能找到答案。
一些节目IP本身就有了一定的辨识度,但为了从视觉上和以往有所区别,就仅仅做了一些微整形。
连续做了6季的《拜托了冰箱》新版和旧版的差异仅仅是英文字符上的字体变化。
再比如,《声临其境》每年的LOGO都会让话筒换个造型,文字比划在连接上有了微调整。但对普通观众而言,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话筒在后面,文字在前面,如果同时摆出几款LOGO,你根本分辨不出哪一款属于哪一季。
实际上,《声临其境》换不换LOGO都没关系,因为虽然细节升级,但元素不变、组合方式不变,观众并不能产生“视觉印象”上的新鲜感。
既然这样,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大型综艺都要频繁更换LOGO呢?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大型综艺都要频繁更换LOGO呢?
其实,中国电视创作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手段,叫“改版”。这个简单的词语,在媒体领域就是生产力的自我革新,不少电视节目在陷入收视率低谷或者创作瓶颈时,就要通过“改版”实现品牌的延续,否则就会面临淘汰。
而视觉调整就是“改版”的重要环节,电视作为视听媒体,通过改版增强用户关注度,这本就是电视台的创作规律。
像《快乐大本营》每逢纪念日就会给自己更换一个LOGO,《王牌》每一年都为自己更换一套游戏套装,这是因为他们的模式不固定,是觉得变化就能唤起新的观众视觉印象,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
但对观众已经非常熟悉节目模式的情况,修改就变成了非必要不必须。
比如《欢乐喜剧人》就沿用了多年这个标志,新一季和旧一季的区别,仅仅是加一个边框,加一个标注。
我家那闺女虽然从平面转为立体了,但整体元素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右上角的一个“2”符号,就说明一切。
这类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坚持,说明他们原本的品牌是取得了成功,有一定的观众认知度的。所以,从设计的本意上来看,就不打算做颠覆式更新。
毕竟,视觉是节目的一层皮,最里子的东西还是内容,足够精彩节目内容,哪怕没有LOGO,就简单一行字,一样能受到关注。
在上述案例中,你认为哪家LOGO换的最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