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马
贵州马亦称黔马,属驮乘兼用型地方品种。主产于贵州省的西部和中部,其中以毕节、六盘水等贵州西部地区为集中产区。广泛分布于贵州省其他地区,其中以边远山区为多。贵州马短小精悍,体质结实,行动敏捷,富于悍威,性情温驯,对产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耐粗饲,役用能力强且持久,除适应贵州山区的条件外,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仍正常。
贵州省从春秋时期起分属夜郎、牂牁、糜莫三国,秦代始在境东北部置黔中郡,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在边远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到宋代以后,黔西马始见出名。南宋时在罗殿(今贵州省南部)买马,更推行茶马制度到该地,规定每年买马750匹。元代在亦奚不薛(今黔西地区)养马,并定于每年寅日給马喂盐,与西南行省一并为全国十四道牧区之一。在明清时代以贡马出名。另外,贵州省兴义市万屯和兴仁县交乐出土的东汉铜车马,造型优美,也证明贵州早已是我国良马的产区。
近世马市场交易在黔西部、南部已很繁盛,如安顺市、关岭县的花江、贵阳市的花溪、黔西县的钟山、黔南的独山县等均是牲畜集散市场,并以出售牛马为主,这对贵州马的扩大分布起着促进作用。1939年以后,原南京句容种马牧场签到贵州省,改为清镇种马牧场,曾在桐梓、惠水、罗甸、安顺等地,举办10处马匹配种站,采用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杂种公马改良当地马种。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采用卡巴金马、古粗马作种公马,继续办配种站,但其时间不长,影响面不大,并分别于1960年前后结束。所以贵州马仍属本地品种。
贵州苗、回、彝、布依、水族人民喜好养“耍马”,选购外貌优美、体格较大的马,配以精美的辔头、鞍具,平时用以赶集串寨,与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耍花山”,九月重阳前后“过端”,均要举行赛马活动,有平地赛跑、冲坡、赛走马、比走法及耐力等多种形式,以庆丰收,从而加强了马的心肺功能、肌腱的锻炼。因此,贵州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民族习俗的选择,促进了贵州马这一山地古老品种的形成和发展。
贵州马体质结实,富于悍威而温驯,个体小,躯体呈近高方形结构。头直而方,眼大明亮,比一开张,耳小而立,颌凹宽。颈长适中,头颈结合良好,颈肩结合显弱。乘挽用马多斜颈,驮用马颈多呈水平。鬐甲高长中等。胸宽深中等,背腰平直、短而宽,肋拱圆,腹部紧凑,胸腹部呈圆筒形。尻短斜,尻肌丰满。四肢肌腱、关节发育良好,肩短而立,前肢肢势端正,后肢曲飞,驮用马后肢多外弧,蹄质坚实,山地短途使役可补妆蹄铁。皮薄毛细,鬃、鬣、尾毛稠密。平均体高公马115.50±2.37cm,母马111.98±5.47cm。
贵州马是我国优秀的山地小型品种,具有典型山地马的优良特性,体质结实,短小精悍,行动敏捷,耐粗耐劳,持久力强,适应性强,善于山区作业,驮挽兼有,是边远山区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的辅助动力。今后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保持其固有的优良性能。贵州马中的矮马类群可有计划地培育为外貌俊美、适合儿童骑乘的观赏娱乐马。
(文章内容来源于: 龙之媒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