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馕银、镶宝石马鞍 馕银、镶宝石马鞍

特克斯——古代多出“天马”的乌孙国所在地,地处天山北坡西部,哈尔克山北麓,乌孙山南麓,特克斯河谷盆地。根据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史记》《汉书》《唐书》《魏书》等记载,公元前2世纪前期,乌孙人由甘肃西迁新疆伊犁,占据了最富饶的特克斯河流域天然大草原,生息繁衍长达五百余年,成立了当时西域第一大国——乌孙国。乌孙人是今天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乌孙”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团结、联合”。特克斯是中国古代有史记载远嫁公主最多的地方(汉朝解忧、细君二位公主均嫁入乌孙国),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赛马场——“王的草原”喀拉峻大草原的所在地以及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牙帐”最多的地方。

乌孙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文化。乌孙马又称“天马”、“西极马”。特克斯位于天山降水丰沛区,水草丰美、气候温寒,因此自古出骏马。据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04年,乌孙王向西汉王朝求婚时呈送汉武帝的千匹良马,就是从当时特克斯赛马会中挑选出来的乌孙马。

而作为马文化的重要载体,马具的制作就衍生了“马具匠”这一古老的职业。骑马时用的工具或物件总称为马具,这些物件有马镫、马镫链、后鞧、马肚带、马肚带链、鞍褥带、扣环、汗垫、马嚼子、缰绳、笼头、马绳、鞍褥、马苦单、马套子、鞍后绳、马鞍、马腿铐等等。

加工马具的工匠分为:银匠、鞍匠、皮匠等。马具的制造与修饰分为两种,男式和女式。男式马具因为经常用于日常生活、战争、比赛、婚丧事,需要制作得坚固、大气、适用。例如:吊羊、角力等比赛中,马鞍头、马镫链、马肚带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很注重这部分马具的选择使用。角力时马鞍头如果断裂,对于鞍匠来说是一种耻辱。女式马具主要用于婚事、迁移、节日,制作与修饰比较特别,马鞍会经特别修饰,馕银、刻画比较个性。以前会专门为女性制作马具,作为嫁妆,有时女性马具的制作方法也别具一格。例如,马镫男式的较宽大,马镫与马镫链连接的部分专门用银装饰,较美观。

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所有的马具中,马鞍是最重要的一件马术用品,也最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爱好。好的马鞍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哈萨克族人对马鞍特别重视。不论哪种马具,上面都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用银钉或铜钉排列组成的图案花纹,闪闪发光,光彩夺目,同时牢固结实、经久耐用。

马具匠(银匠)阿哈太·阿德力

阿哈太·阿德力制作银钉

制作完整的马具,先由铁匠制作马镫、马嚼、扣环等,再由银匠为其修饰,以达到美观效果。鞍匠制作各类马鞍以后,皮革和编织工完成马笼头、后鞧、马胸带、马肚带的制作,能干的妇女则制作马褥等用具,马具的装饰材料一般是银、铜、宝石或金馕饰。花、钉子等是由银子制作,或在银子上刻画而成。就这样,通过编织、馕饰金属等方式制作的马具,整个制作过程精细、复杂、严谨,有时一盘上等的马具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随着马逐渐淡出民用的舞台,从事马具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这项手工工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在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托提库勒村60岁的阿哈太·阿德力,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并从事马具匠的银匠传统工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他的父亲阿德力是当地有名的银匠,他的爷爷也是远近闻名的银匠大师。阿哈太·阿德力父亲的名字,现在特克斯县上了70岁的哈萨克族老人都知道,他是当时马具制作第一人。他父亲制作的马具精制、耐用,配以图案,说是实用品,其实更像工艺品。不仅如此,父亲还会做各种哈萨克族配饰和服饰上的装饰,从耳环至裙裾上的扣环,从项链到花帽上的小金属片,做得非常漂亮。

在托提库勒村一个开阔的大院内,一棵粗壮的苹果树一侧,是一排简陋的小房。推开门:一只昏黄的白炽灯泡、一个传统的老式粗大的火炉、铺着兽皮的陈旧椅子、满墙挂满的各种半成品的马具……就是这位马具银匠的作坊和工作室。

近年来,草原明珠八卦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国内外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优势也给马具匠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改观。现在,他的三个弟弟受他的影响,在特克斯县城各开了一个马具加工店,弟弟们自己加工马具,还加工金银首饰。阿哈太·阿德力的作品大多是慕名而来的人买走,一部分也拿到弟弟的店里出售。一些牧民还将阿哈太·阿德力制作精美的服饰装饰品或者马具作为嫁妆买回去。

阿哈太·阿德力是该家族第七代哈萨克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制作的工艺品突出,精品众多,部分马具品被选入国外市场参加博览会。他先后培养出12名学徒,现在有5名学徒,2011年6月被伊犁州人民政府、伊犁州文化体育局授予伊犁州州直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使面临失传、消失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阿哈太·阿德力一方面潜心制作具有收藏价值的马具,一方面用心教儿子制作马具。三个乖巧的小孙女也时常陪他呆在作坊里,耳濡目染着马具匠一丝不苟的精细和雕琢技艺。

( 中国文艺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