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年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产生活场景。
马的形象最早作为绘画形式的出现大约要属岩画了。狩猎图中的形象虽然过于简单稚拙,然而却抓住了马的本质特征,头、颈、胸、腹背、臀、四肢基本合乎马体的比例,一些变形马体让人更觉优美矫健,由此可见古代先民在观察马和表现马方面已具有一定的水平了。
汉代:《四骑吏綮戟图》画像砖。
汉代是我国鞍马画的第一个高峰,在画马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陈敞、刘白、龚宽等人皆为画马的好手。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马的形象为题材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各种雕塑作品,如甘肃武威的武梁祠画像石、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壁画、四川画像砖《四骑吏綮戟图》。
汉代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壁画
汉代:铜雕《马踏飞燕》
汉代作品中,马的形象不但刻画得非常具体准确,而且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将马体的躯干、颈部加宽,四肢变瘦,使马显得更加清爽彪悍,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汉马”造型。著名的铜雕《马踏飞燕》就是这一造型的代表之作,其形象、神态、寓意无不令人称叹。
魏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以人物画闻名于世的顾恺之,兼善画马,其传世名作《洛神赋图》中描述了姿态各异的骏马。最难能的是画中一匹四足仰天的马,弧形的脊背、弯曲的四肢、飞扬的尾巴……作者力图表现马在滚尘时一刹那的动姿,能有如此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非常可贵的。
魏晋:嘉峪关壁画《牧马图》
嘉峪关壁画《牧马图》上有六匹疾驰的骏马,为了反映马的速度感,该图将马的头颈与脊背尽力拓展,几乎成为一条直线,前肢采取笔直的形态极大地增强了马的冲击力,从而将马在奔驰过程中最具动感的一刹那固定于永恒。在技法表现上,线条洗练、概括,具有强烈的写意味道,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南北朝:北齐壁画《仪卫出行与归来图》局部
南北朝时代在画马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点是造型准确,姿态多变,注重刻画马的神态。南齐毛惠远、北齐杨子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二人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山西太原壁画《仪卫出行与归来图》领略到这个时期的马画风采。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展子虔曾作《十马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所幸的是另一名作《游春图》传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其画马艺术的风采。展子虔画马贵在“动”宇,《游春图》中虽然马姿动态不大,但我们仍可从细微处看到这一显著特点。在线条的运用上虚实结合,灵活多变,较好地反映出了马的形态与神态。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唐代当权者的喜好,导致了马画的盛行,先后涌现出了阎立本、梁令赞、江都王、曹霸、陈闳、韦偃、韩幹、韦无忝、张萱等人。
韦偃《双骑图》
韦偃的《双骑图》是非常难得的佳作。画面上两匹骏马从远处狂奔而来,在主人谈说间各自转向的一刹那,通过此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韦偃在观察马、塑造马以及构图方面的高妙之处。不愧是胸藏万马的大家。
韩幹《照夜白》
韩幹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将马加以夸张,形成造型独特的“韩幹马”。其马的造型特点是头秀颈宽,胸阔腹壮,臀部呈蝶翅状,四肢瘦劲如铁,更觉马的威武雄壮,卓尔不凡,深得世人赞许。
阎立本《六骏图》
阎立本在唐代有画圣之誉,精于人物兼善画马。李世民曾诏令阎立本绘六骏图,命刻石高手精雕于石屏,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陵六骏图像。
《六骏图》局部
昭陵六骏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有大唐强盛弘大之气度,堪称世界石雕史上的精典之作。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图绘有六马,采用勾染的方法完成,画面典雅庄重,马匹气定神闲,极好地表现了王室贵族特有的富贵之气;其中最醒目的当属紫黑色的那匹马,神态从容,步伐稳健,设色浑厚沉着,如一匹优质绸缎于润泽中显现出光滑,骏马因养尊处优而肌肉丰满皮毛光盈,这种效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代:佚名《百马图》局部
《百马图》共描绘姿态各异的骏马95匹。造型粗壮,典型的北方马种特征。用线拙朴挺拔,结构概括。但姿态夸张、神趣盎然,为马图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
元代是中国画马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是赵孟頫、任仁发、赵雍、任子昭、刘贯道、钱选、张渥等人。
元代:赵孟頫《浴马图》
赵孟頫,元代画马大家,并善书法。其一生画了大量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如《浴马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等。赵孟頫画马在汲取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其所作马图,画面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尤其善于将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使画面凭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赵孟頫《滚尘马图》
《滚尘马图》画面的用线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马的结构除线条之外,渲染是其中的重要方法,这完全是唐代的鞍马画风。
元代:任仁发《二马图》
任仁发是画家、水利家,自称“画马法学韩幹”,当时的评论家认为,他的马作可以和赵孟頫相匹敌,有“用笔逼龙眠,法备而神完”之誉(龙眠即宋李公麟)。前人画马惟以刻意追求马的体态为最高准则,而任仁发却将人的意识融在马的体内,以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直抒胸臆,增加了马画的内涵。“二马图”采用对比的方法绘出,从造型上、从神态上、从敷色上都极具巧思。
清代在画马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画马专家,尤其郎世宁与任伯年二人,把传统的画马技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丝毛”与“写意”两大派系,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清代:石涛《骏马图》
石涛,晚清著名山水画家,偶作马图,不同凡响。石涛画马,师法李公麟、赵孟頫,善以精圆线条勾画马体。
郎世宁《百骏图》(部分)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中国,历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郎世宁1728年完成的长卷《百骏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
在近代也涌现了不少画马的名家,其中徐悲鸿、张大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1895-1953年)《奔马图》
《奔马图》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仿元人饮马图 立轴 1938年作
张大千早期在画马方面的标准很高,目前只发现临摹过唐代韩干、宋代李公麟、刘永年、陈居中、元代赵孟俯等。可知,元代赵孟俯是下限。张大千在画马方面之所以造诣很深,出手很高,这和他的“眼高”有着直接关系。
(《艺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