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的宋卡,1997年龄段的国奥队结束了他们的使命。这支队伍从组建开始,就没有人看好他们的结局。当结局到来的时候,没有惊喜。
这也是一支多灾多难的队伍。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的发展环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多种因素的驱使下,注定了他们快速失败的命运。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指责国奥队中的任何一个球员。他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们只是中国足球目前洪流之中被冲走的那些石子。当石子无法积聚成堤坝,就只能形单影只地随波而走。
自始至终,这支国奥队都无法以最好的阵容集训和比赛;从头到尾,他们在不断变换的思路下来回折腾。凭良心说,他们自打出发,就注定走不到终点。但如果没有以下的折腾,他们或许不会这么早、这么轻易地回家,也不会在梦碎之后,留下这些是是非非。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支国奥队的前身,就是李明曾经执教的那支国青队,参加了2016年巴林亚青赛的比赛。在那届亚青赛,他们0-1负澳大利亚,0-2负塔吉克斯坦,0-0战平乌兹别克斯坦,一球不进,垫底出局。
这样的成绩,没人会觉得他们能打进东京奥运会。但为了给这支队伍创造好的条件条件,在孙继海接任主教练后,这支国奥队被带到了德国,和当地的低级别球队展开一系列比赛,用来增加实战经验。
当时的国奥队抵达德国后,打的第一场热身赛就0-1不敌德国第四级别球队格罗阿斯帕赫。如果你觉得这支国奥队实力太差,先不忙着喷。我们看看当时国奥队的首发阵容是哪11个人。
当时的首发是:施晓东、崔麟、俞豪、张炎、崔麒、姚道刚、邓宇彪、雷文杰、林良铭、宁伟辰、谢维军。
之所以把这个名单列出来,是为了告诉大家:这11个人,没有一个人最终入选郝伟的U23奥预赛大名单。
这场球是2017年6月踢的。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国奥队的整个阵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孙继海的队伍在德国遇到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场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无奈终止了海外拉练。
当时孙继海在带队去德国前,圈定集训名单的时候,一共圈了53个人。其中30个正式人员,23个替补人员。不过,由于有很多球员已经在联赛里能踢上球,不需要带出去考察,所以反倒是替补名单里有名的球员居多,真正去德国的,是一些在联赛中不太打得上比赛的队员。
正式的德国拉练30人名单里,真正进入郝伟的终选名单的,只有张岩、童磊、黄聪3个人。在替补人员中,也只有冯博轩、陈威、魏震、陈彬彬、黄政宇、杨立瑜、胡靖航7个人。
换句话说:最初孙继海选的53个人里,郝伟最终一共只看上了10个人。就算孙继海的那支球队没有提前回国,真在德国把比赛自始至终踢了下来,得到了实战的锻炼,可能大多数人最后还是连冲击奥运会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入选最终国奥队大名单的球员中,我们也能找出许多有实力的。就拿国奥队老大难的边后卫问题举例:
魏来,上赛季被上港租借到南通,打了一个赛季的主力左后卫。国奥队没有选择他,而是用迪力穆拉提、赵剑非去客串。周鑫、叶力江,这两个边后卫都是在深足踢过中超主力的球员,连获得考察的机会都没有。
张宏疆,梅州客家的主力右后卫,拿到过中甲最佳新人,而且他曾经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后来莫名其妙失去了入选机会,在U23亚洲杯上,中场球员冯博轩在客串这个位置。刘径,在华夏幸福也已经踢上主力,两条边的边后卫都能打。更不用说在苏宁已经获得稳定出场机会的阿不都海米提了。这些人为什么落选,可能只有天知道。
而在希丁克时代一度成为国奥队队长的吴伟,最终连U23亚洲杯大名单都没进去。在北京人和踢了多场中超比赛的曹永竞、张宇峰、刘博洋,都没有得到入选的机会,而曹永竞在孙继海带队时曾是常客。
当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教练都有选人的标准,都有自己熟悉和习惯使用的球员。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也无法下结论,说哪个教练选的人就是一定科学的。尤其是在队伍组建初期的时候,抛去那些有关经纪公司的传闻,教练员也是要一点点地去熟悉和筛选。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出现在了国奥队的名单里,尤其是一些在国外低级别球队踢球的队员。这就和熟悉、筛选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这些问题,之前在《希丁克带队这一年,或许只是走过场》一文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我要上奥运”:更像是一场秀总有一些球迷有这样的说法:“国足那些垃圾,能踢得过我们校队吗?”“我上都比他们强”。这种认识不清职业和业余水平差距,异想天开的思路,反映的是他们对职业足球的了解不足,对足球这项运动了解不足。
职业足球,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当然,以现在中国足球的状况,或许可以分为不行、更不行和完全不行),这和做销售、做产品不一样,你在足球场上骗不了大家的眼睛。而在2017年,中国足协响应体育总局的“我要上奥运”系列全民奥运海选活动,办了一个“我要上奥运·中国国奥队选拔计划”活动。这个活动的初衷,是要“为全中国的踢球青少年打开报国之门,并通过一系列的选拔活动,甄选出一批具备中国足球精神,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具备使命感和时代感的足球少年英雄,由最佳球员及教练员组成冲击2020东京奥运的中国国奥队。”
你细细品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给你机会,你行你上。
足协当时在公告中说:在这个活动结束后,将以获得冠军的队伍为班底组建冲击奥运的国奥队。
我不知道其他运动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是否有跳水、举重、乒乓球、射箭的草根高手,能挑战专业运动员的。但我知道的是,在足球项目里,这么做肯定不行。这是由这项运动的特性决定的。
况且中国足球1997年龄段球员本来就不多,只有这么些人。这些人里,谁行谁不行,在业内人士看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完全不需要一个选拔赛来考察。而这次选拔,除了中超、中甲、中乙的适龄球员,还面向会员协会青年队、足校、高校以及业余青训俱乐部的适龄球员。难道你真指望,从这些人里能选出更强的球员来?
当然,这个“我要上奥运”活动,最后拿冠军的还是孙继海的那支国奥队。这个活动,更像是一场秀,而不是正经的备战工作。“我要上奥运”结束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6月底,兜兜转转搞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国奥队就是这么备战的。严格意义说,国奥又经历了一年时间,才正式组起队伍来。
未来我们的目标,可能会从“冲出亚洲”变为“冲入亚洲”当然,即使这支国奥队没有经历以上的那些折腾,难道就能在U23亚洲杯上取得好成绩吗?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绝不可能。
尤其是对阵韩国的比赛,大家看得太明显:中国队不是没有机会,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把握不住。我们努力地拼出自己的血性,但在真正一刀一枪的较量中,我们太稚嫩。即使是在联赛里已经是主力球员、积累了很多比赛经验的段刘愚、杨立瑜、朱辰杰,也无力回天。
比赛当中,我们看到最严峻的问题是基本功问题。如果一个球员,到23岁的时候在停球、传接方面还有着明显的瑕疵,而且他还是同年龄段最好的球员之一,你就大概可以想象得到,现在的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已经滑落到了什么地步。
一支冲击奥运会的国字号队伍,如果还要让人去纠正停球和传接的技术,那这支队伍无论谁来带都是一样的。郝伟也改变不了这一切,他只能尽可能地让队员抛去心理包袱,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对阵韩国的那场比赛,就是我们竭尽全力发挥出的真实水平。被绝杀的结果虽然遗憾,但也合理。因为对方能抓住机会,而你抓不住。
我们只能说,国奥队如果没有经历以上数次折腾,可能出局会更好看一些。我们或许能够拿到更多的分数,但很难改变失败的结果。
国字号球队的意义是什么?它代表着一个国家足球运动金字塔的塔尖,它是金字塔基座是否牢靠的反映。或许在球迷和球员的眼里,国字号也代表着一份自尊和荣誉。但能否捍卫这份荣誉,是不以球迷、球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种下了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在这里,我们不带任何主观情绪,可以断言:下一届国奥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极有可能更差。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国奥队,在U23亚洲杯打上两场比赛就能出局,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下一届国奥,或许连U23亚洲杯的参赛资格都无法获得。这不是开玩笑。
看看这届国奥队,也是凭借着蒋圣龙的绝杀,才最后时刻逼平马来西亚,艰难进入U23亚洲杯,已经是命悬一线了。比他们年轻四岁的2001年龄段,实力和他们相差太远了。
目前,2001年龄段的球员,能在联赛里打上比赛的只有一个陶强龙。他今年19岁了。19岁的他,和19岁的郜林、19岁的武磊,甚至19岁的张玉宁比,孰强孰弱?相信大家都有个心里的判断。
当然,我们这么说不是在贬低陶强龙,他已经是同年龄段最好的。中国足球现在的水平,也不是他的错。诚如郜林之前在采访中所说:如果中国足球能有一百个比郜林强的,水平自然上去了。
2001年龄段的这支队伍,没能打进亚青赛。比他们小一岁的2002年龄段,没打进亚少赛。换句话说,下一届国奥队,可能连亚洲赛场都进不去。未来我们的目标,可能会从“冲出亚洲”变为“冲入亚洲”。
我曾经在渭南的“丝绸之路·华山杯”现场观战过2001年龄段的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比赛。日本那支同年龄段球队,许多球员比中国队员都矮半头,但他们干净利落赢了个4-0,中国队在对方的传切之下被遛得拿不到球,拿到了球也抬不起头,一次像样的进攻都没有。我们已经被远远甩开,今后不要说和日韩对垒,即使是遇到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谁胜谁负都不好说。
所以,不要为这届国奥队的失利而唉声叹息。今后这样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多。当你看国字号球队看到心累的时候,不妨关掉电视,多出去关注关注更低年龄段的青少年比赛,这样或许还能给我们一丝慰藉和希望。
如果你问我,这是不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
可能是的。但我希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