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昨天宣布延迟公示中甲和中乙2020赛季准入资格相关审查文件。实际上,坊间都很清楚,如果真的按照当初通知上说的“1月15日下午5点无法提交全部文件,就无法获得准入资格”,1/3的中甲俱乐部、一半左右的中乙俱乐部真若消失的话,2020赛季的中甲和中乙基本就不用办了。不知道那些鼓吹“必须严格执行规则”的人,真看到联赛分崩离析的时候,是不是又会换个嘴脸,说“难道不应该以稳定为主服从大局吗”?
职业俱乐部这两年频繁爆仓,从中乙蔓延到中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不知道,中国足球不是挺有钱的吗?每年20亿的投入加上超级巨星,联赛不是挺火吗?于是我翻起了资料,忽然看到一个和中国足球联赛非常类似的案例,唯一的区别是:他已经死了,而我们还勉强活着。
哪个倒霉鬼呢?诞生于1968年的北美足球联赛(North American Soccer League, 简称NASL)——当时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职业足球联赛,比英超联赛的出现整整早了24年。
NASL刚开始的时候也很低调务实,首届比赛有17支球队参加。前面都四平八稳,但最终和我们的中超联赛一样,总有一些俱乐部不甘寂寞。1975年,NASL纽约宇宙队和三届世界杯得主、巴西球王贝利签下了一份创纪录的合同,宣告着超级明星时代的到来。
贝利签下的是一份价值280万美元的三年合同,令他成为当时世界上薪资最高的运动员。今天看这个收入算个屁啊,可是在那个时候美国人均月收入只有630美元,平均新车价格约为4000美元,平均新屋价格约为3万美元。对于贝利来说,买一辆车只需要2天的工资,而买一套房子两周的工资也足够了。
大牌球员的到来,给NASL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贝利亮相的第一场比赛,宇宙队的主场唐宁体育场便座无虚席,以往空空荡荡的媒体席挤满了来自22个国家的300位媒体记者。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近一位超级巨星,这大大激发出了美国人的足球热情。短短半个赛季,纽约宇宙的上座率翻了整整三倍。随后几年,纽约宇宙队的上座率都超过了4万人。贝利的成功试水吸引了一大批处于职业生涯末年的球星前往美国淘金,班克斯、阿尔贝托、博比-摩尔、乔治-贝斯特、贝肯鲍尔等等足球巨星都在这个时期前往美国踢球。
到了1978年,NASL联赛规模已经扩展到24个城市。当年的总冠军决赛,73,000名到场观众创造了新的纪录。足球在美国渐渐变的热门,成为宇宙队的粉丝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儿,北美足球联赛一片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时候的北美足球联赛的老板热衷于给过气球星开出巨额工资。1980年,球队的工资支出已经占球队总支出的70%。相比之下,美式橄榄球联赛NFL的这个数字仅仅不到40%。
此外,大量顶级外援开始挤占美国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为数不多的本土球员只能担任门将或者边后卫这样容易被忽视的位置(中国球员当前的处境何尝不是如此?)。
熟悉的情节来了。1980年,整个联盟亏损3,000万美元,几乎每支球队都出现了赤字。当年又出现了劳资纠纷,进一步压垮了联盟。1981年,所有24支球队再一次全体赤字。开始不断有球队破产解散。
这个时候盲目扩张的弊端暴露无遗,许多投资者并不了解足球市场,盲目的入场又匆忙的退出,整个联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一系列的救市措施被提上了日程,联盟强制将球队大名单从28人缩减到19人,力图减少工资支出。此外,美国人还把希望寄托在1986年的世界杯上,希望通过申办世界杯重新将美国人的视线拉回到足球上。但是当国际足联宣布1986年世界杯的主办者是墨西哥而不是美国时,北美足球联赛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最终在1985年,NASL仅剩下6支球队有能力参赛,联赛难以为继正式宣布解散。一直到2009年,有投资者又重新恢复了新的NASL,但在这时美国已经有了新的顶级足球联赛MLS,NASL无奈之下只能成为美国的二级联赛惨淡经营。
短短16年,一个牛逼轰轰的职业足球联赛就“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再回头看看今天的中国足球,NASL已经不是盛世危言,而是活生生的昔日重来。工资帽也好,投入帽也罢,来的不是早了,而是太晚了。希望还能亡羊补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