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新华社日前刊发报道,指出一些地方在发展校园足球过程中存在锦标主义倾向。比如,南京某中学去年参加了当地举行的10项赛事,夺得9个冠军或一等奖。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实力超强的足球特色学校,去年却因没有举办班级联赛而被勒令整改。媒体记者对南京有关校园足球管理部门坚持规矩原则,敢拿自己的“旗舰学校”开刀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回首5年来的征程,校园足球硕果累累:扩大足球人口的目标基本实现。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已在全国遴选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面向近2000万名在校生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组织课余训练和校内联赛,设立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38个,遴选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60个,布局建设“满天星”训练营80个,招收高水平足球队高校181所。2015年开展的“全国校园阳光体育足球班级联赛”,将班级联赛作为特色学校重要考核指标,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校园中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的人多了,踢得好的人也多了”。2016年至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结果显示,3年的校园足球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优良率和达标率均高于非校园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学生,而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呈逐年下滑趋势。

然而,校园足球发展的整体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锦标主义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够清晰,过于注重比赛成绩而忽略了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任务,将其单纯当作一个运动项目来推动、推广,并习惯性地将成绩考核放在首位。

2015年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规定:“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部门在接手校园足球之初就提出:校园足球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并将校园足球作为校园体育的突破口,以此推动校园其他体育运动的开展。由此可见,锦标主义、唯成绩论,并非发展校园足球的本意。

几年来,校园足球在坚持“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下,扎实做到扩大分母抓普及、做强分子抓竞赛、师资队伍抓培训、提高质量抓标准等“七抓”,使得校园足球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前不久,一场中日两国之间的校园足球论坛引发笔者思考。当中方的校长、局长们以获得多少奖杯为荣耀,历数自家校园足球之功时,日方代表却在谈论足球的育人功能,足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校园足球的发展。首先,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努力开展好校园足球;其次,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让更多校园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网球、游泳、武术等在校园里绽放,带动青少年学生们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再其次,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同时,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总之,要继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在“教会、勤练、常赛”上下功夫,让数以亿计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享受体育的乐趣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校园足球5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我们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久久为功,抱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和耐心,继续推进校园足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校园足球必将会深刻改变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的面貌。

(责编:李乃妍、杨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