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资料图。 资料图。

中国马拉松市场的繁荣仍未过去,无论是上马、北马等标志性赛事屡创新高的报名人数,或是过去一年业内估算出的近2000场赛事总量,皆是绝佳证明。只不过,过去这两三年,跑者人数的增幅已落后于赛事数的增长。从多数赛事依然有赖于举办地政府拨款,始终无法形成商业模式上的逻辑闭环就能看出,对于这些赛事而言,与城市旅游业捆绑,才是核心驱动力。毕竟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项运动,比马拉松更能展示一座城市的形象。这一供需关系本身并不值得批判,若能以优质的赛事同时带动城市发展与路跑推广,本该成为一段多方共赢的佳话,但现实是,蓬勃发展多年之后,中国的路跑文化始终无法跟上市场的步伐,而稀缺的办赛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办赛需求,则导致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乱象频发。

替跑、蹭跑、越区起跑、抄捷径或是借助轮滑、共享单车作弊等现象,仍是国内路跑赛事违规事件的重灾区。通过搜索引擎检索“马拉松+处罚”,过去一年仅已被官方证实并处罚的此类违规事件就已逾百起。随着人脸识别、芯片数据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交网络发展带动的舆论监督,筛查此类违规现象已非难事。为遏止这一现象,被波及的赛事主办方们不惜开出重磅罚单——上马不久前对涉嫌替跑并在途中使用共享单车的选手处以终身禁赛,杭马设立了“不受欢迎名单”,而海南(三亚)国际马拉松今年则取消了46位跑者的完赛成绩,其中就包括了男女半马的冠亚军——这些违规行为更多是跑者素质的体现,严查与重罚是赛事组织者们可采取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但局面似乎难以改变。

这是全世界马拉松都需面对的难题,但在中国似乎爆发得尤为频繁,甚至一度让中国跑者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严重受损——在门槛极高的殿堂级赛事波士顿马拉松赛上,今年有两位中国籍选手伪造国内成绩参赛,另有一人不仅私自转让号码布违规参赛,还堂而皇之地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由人代跑完赛的经历。这一极端案例所折射出的,是国内一些跑者对于这项运动的理解偏差。对他们而言,参加马拉松是满足自我虚荣的一种方式,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这很大程度上也与舆论对马拉松运动的宣传有关,跑完全马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一项需要敬畏的极限运动,未经足够训练的盲目跟风者本不该属于这片赛道。

如果说跑者们的违规行为大多是老生常谈,赛事组织者的混乱管理则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3月份的海口马拉松赛,负责摄像的摩托车并未及时离场,反而抢在冠军身前冲线;不久后的重庆马拉松,赛事直播的直升飞机因操作不当吹跑了赛道的隔离板,造成一位选手受伤;两个月后的青岛马拉松,引导员失职令当时领先的选手跑错线路,险些失去即将到手的冠军;不久前的深圳马拉松,当国内男子组冠军喘着大气冲线时,被人拉拽住披上国旗合影。深马的这一幕,犹如一年前“奔跑中国”系列赛备受争议的“披国旗事件”的重演,这一荒唐而又违背运动规律的面子行为在该系列赛上演了两次后,中国田协才开出罚单。巧合的是,如今担任深马运营方的恰好是“奔跑中国”系列赛当时的运营方智美体育。因此,尽管中国田协认证“深马风波”是肇事者的个人行为,并在第一时间开出罚单,但仍有不少人对事件的真相产生怀疑。

有限的办赛资源与井喷的赛事增长间的矛盾固然存在,但以上赛事均非首度举办。究其原因,除了主办方自身能力问题,或许也与相关监管的缺失有关。在中国田协的官网,除深马被取消该年度等级评定资格外,其余赛事均未被处罚。而对于因主办方管理不力导致部分选手完赛成绩缺失的兰州马拉松事件,中国田协的回应是,要求主办方“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要求赛事运营单位及芯片计时服务供应商限时整改,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追加处罚”的处理意见,但直至如今,仍未有后续的情况说明被公布。选手们的违规行为至少有赛事主办方的监管,而针对各赛事的及时有力处罚在多数情况下却是缺失的,在国内多数赛事更依赖于政府拨款而非跑者口碑的情况下,仅仅流传于部分跑友间的非议,并不足以真正影响这些赛事的运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