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4-09 00:03 的文章

听《人民日报》记者讲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感受从未失去温度的城市

原标题:听《人民日报》记者讲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感受从未失去温度的城市

听《人民日报》记者讲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感受从未失去温度的城市

在武汉最后一个方舱医院关舱之际,郑薛 飞腾正在做现场直播。

听《人民日报》记者讲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感受从未失去温度的城市

程远州(左二)在火神山医院采访重症医学二科主任李维勤。

听《人民日报》记者讲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感受从未失去温度的城市

张武军用镜头记录武汉这座城市的坚毅与温度。

“您还在武汉吗?有回京的计划吗?”

“我还在武汉,还要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这样回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询问。而此时,《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已经在武汉坚持采访了60多天。

3月31日晚,很多《人民日报》记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段名为《生死金银潭》的视频,这部半个小时的片子,记录下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生与死,而为了这段视频,《人民日报》记者连续跟拍了36天。“片子终于发了,悼念亡者。”《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郑薛 飞腾说道。而在进一步交流中,记者感受到,每一个前方记者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更有讲不完的感受。

郑薛 飞腾:

长大后,明白那其实不是“好玩”

郑薛 飞腾出生于1995年10月,是《人民日报》此次赴前方报道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第一批中央各媒体单位赴武汉采访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1月28日,大年初四,是郑薛 飞腾家乡福建莆田习俗里的重要一天,当地会按照除夕的标准来准备晚饭。那天晚上6点05分,他看到一条需要派记者赶赴武汉的通知,毫不犹豫就报了名。25分钟内,收行李、买机票、和家人短暂话别,6点半,他就坐上赶往机场的汽车。因为赶不上福建省内前往北京最晚的班机,只好先搭乘深夜12点抵达天津的飞机,在天津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上午抵达北京与《人民日报》前方报道团队会合,1月29日傍晚就抵达武汉。24小时内,他辗转了4座城市。

记者从《人民日报》前方协调部那里了解到,抵达武汉后,郑薛 飞腾数次表示自己年轻,若有万一,身体机能恢复较快,因此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如果有感染风险较大的采访环境,希望能优先参与。

在武汉期间,他参与了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及首批患者出院、方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及首批患者出院、社区封闭式管理落实情况等20余场视频直播,在其中担任出镜记者,带领观众感受事件现场。到达武汉的第十天,报社征集前方记者的返京意愿,他说:“我想要坚守在这里,希望能等到武汉解除隔离的那一天。”

“每天晚上,我都会复盘当天的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札记。”郑薛 飞腾说,这一方面可以反思业务上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能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和判断思考。“我们的报道和札记就是一本厘清记忆的日记本,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是历史的底稿’。”

谈到为什么选择前往武汉,为什么主动申请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郑薛 飞腾说,这些决定对他来说并不意外。“我一直希望做一名‘关键时刻,我在现场’的记者。”他回想起童年经历,那时常常看台风天记者的出镜报道,“当时觉得记者真好玩,台风天大人小孩都只能在家里,只有记者在外面。长大以后,很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也明白那其实不是‘好玩’,而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程远州:

从未将深入疫情一线告诉父母

《人民日报》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是全国最早参与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记者之一,第一个报道此次疫情不是2003年的非典卷土重来,第一个报道武汉出现27例病例,发布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权威信息……

从去年12月底开始,他就持续跟进疫情报道,深入医院采访国家专家组专家及一线医护人员,深入社区报道群防群控的落实落细,深入后方调研防疫物资的保障情况,先后采写了百余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刊发,多篇稿件阅读量过亿。同时,他坚持问题导向,报送了近20篇内参调研,为防疫决策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但也怕家人担心,从未将自己深入一线报道疫情的事情告诉过父母。”程远州说道。

“采访过程中,各行各业平凡的英雄给了我最多的感动。”程远州说,在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他问刚刚感染痊愈便返回岗位的护士郭琴:“别人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为什么不害怕?”

她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其实,我心里怕极了,但那么多同事都在这里忙得昏天黑地的,我在外面待不住。”

看着眼前这位瘦瘦的女护士,程远州说,他一下子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