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不同时期的新闻人才需求、教育理念变革与同时期媒介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自2002年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复合人才、深化新闻教育实践化、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等为主导的培养思路,致力于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路径。
随着智媒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颠覆性技术的冲击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时代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方面,随着算法与智能化媒体应用的盛行,传媒行业对于整合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智能技术推动下的内容生产正逐步形成新的内容生态,但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对于传媒从业者而言,新闻素养与业务能力的专业性要求将更加严格。另一方面,具身化所带来的身体问题让媒介融合不再局限于媒介形态与社会形态的融合,更加表现为人与技术的融合,传播重心也从媒介本身向受众转移。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专业的新闻传播思维,也需要拓展其作为受众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诚然,时代变迁,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我们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但我们的视野应该进一步拓展,在强调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数据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
社交软件、自媒体平台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传播权利从传统媒体人转向了广大受众,传受双方重心转移并逐渐达到平衡。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皆有话语权。在这样一种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从业者的必备素质,而且是所有网络公民的必修课。传统的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与应用媒介的能力,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要求。面对海量数据,要具有剔除无用信息的能力,也有把握有价值信息的数据敏感性。在处理信息之余,强调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真相、阐明道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而如何合理合法利用数据讲好数据背后的故事,这取决于专业意识与人文素养。
“人文化”的新闻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品德和职业理想追求的新闻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具有深厚专业底蕴人才的必经之路,其中,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新闻传播是一门研究传播对人与社会的影响的学问,因此,在了解新闻专业知识之余,可适当涉猎政治、心理、文化、艺术、经济等多方面知识。欧美高校的新闻传播课程就十分注重社会科学方法的学习及思维训练,涵盖了跨学科文化研究、人类与社会研究、信息素养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印记明显的课程。人文素养要求我们能够透过社会现象看到本质,增强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与高校新闻教育体系中人文课程的设置是分不开的。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大多开设了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课程,在这些导论课中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但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又增开了传播技术类课程,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似乎有些弱化,至少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动摇。在总课程学分固定的情况下,还需不需要开设这些人文课程?抑或减少这些课程的学分?实质上在这种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它培养的是学生这个“人”的基本素养,影响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技术终归由人来掌控,怎样理解、看待、使用技术?这些都需要学生学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解读、去认识。
除了人文基础导论课之外,还应该尝试增加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文素质课程,增加国情教育、国际环境等方面课程。在当前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每一个学生都应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要通过人文课程教育,强化学生文化功底的积淀、家国情怀的树立,这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培养学生的数据技能,理性看待人工智能
在专业能力层面,基本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致力于培养融合型人才。日本的新闻教育常常“独善其身”,认为新闻教育不应与业界产生太大关联。而美国的新闻教育理念则不尽相同。他们有崇尚精神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密苏里模式”,也有强调通识教育的“威斯康星模式”。智媒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数据技能要求,我国新闻教育模式几乎都是以“密苏里模式”为蓝本,学校也开始有意识地在强调基础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强对数据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