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3-24 01:18 的文章

战疫实录:镜头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原标题:战“疫”实录:镜头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编者按:在抗击疫情的特别战场上,为历史定格瞬间、为战士留下影像,是摄影记者的职责使命。在他们眼里,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所有坚守岗位的普通人,都值得记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镜头里的主人公不一定完美,却给人以震撼、希望和力量。今天,我们邀请五位摄影记者讲述深入战“疫”一线的拍摄经历,分享镜头背后的感人故事。

  中新社摄影记者安源:

  抓拍李兰娟院士的压痕笑脸

  从见到李兰娟院士开始,我就关注每一个细节。在战“疫”关键时期,作为最高级别的专家之一,她的笑容可以给人以信心和鼓励,我抓拍到了这个珍贵的瞬间

  2月20日,李兰娟院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当她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

  因工作需要,我有幸获得独家采访李兰娟院士ICU病房查房的机会。

  接到采访通知后,我就开始思考,进入医院后我要怎么拍,拍什么,怎么用镜头捕捉最感人、最生动的瞬间。

  2月20日一早,我与同事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与医院沟通。医院建议我们在外围拍摄,经过争取,我们获得跟随李兰娟院士进入医院“红区”的机会。虽然我曾经进入“红区”采访过,但再一次进入,心中仍有些忐忑。

  当天,从见到李兰娟院士开始,我就关注每一个细节,从她穿防护服,为同事加油鼓气,同患者做手势沟通,观察治疗设备……直到回到指挥中心继续新的工作。可能是医院里不少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当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时,疲惫的她下意识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

  在战“疫”关键时期,李兰娟院士作为最高级别的专家之一,她的笑容可以给人以信心和鼓励,也意味着希望和胜利,可以舒缓全国人民的焦虑,给患者增添战胜病毒的信心,于是我连忙举起相机,抓拍了这个动人而珍贵的瞬间。

  在后面的采访中,我才知道,其实医院也曾劝过李兰娟院士不要进入隔离病区,因为李院士已经73岁了。但李院士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红区”。她说自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患者,了解他们的情况,患者看到自己也能给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

  2月20日,中新社摄影记者安源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隔离区采访。

  在这个春天,有上万名医护工作者逆行来到湖北,站在最危险、民众最需要的地方,一步不退。李兰娟院士就是广大医护人员中的一个代表,虽千万人吾往矣。

  人民日报社记者张武军:

  哭泣的大叔

  这个画面让人非常心疼,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这个瞬间、这件小事,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的热心与善良

  在武汉采访,很多采访对象都会有类似的表达:“我觉得我做的就是很普通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面对身边未知危险的时候,那些医务人员、社区干部、一线民警、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给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维持着城市的运转,他们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分局民意街派出所采访时,偶然在走廊里看到一个正在哭的大叔。他是派出所炊事员,姓潘,今年已经60多岁了。

  疫情发生以来,由于隔离,派出所只剩下他一名炊事员,每天要负责派出所数十人的一日三餐,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之所以在走廊里哭,是因为发现前两天买的蔬菜有一些已经变质腐烂,所以他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保管好。

  这个画面让人非常心疼,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我拍下了这个瞬间,把照片和视频发表在侠客岛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上,获得10万+阅读量。报道发布后,很多热心网友为派出所捐送了物资,还有很多人给派出所打电话,希望来到派出所做志愿者。

  3月3日,人民日报社记者张武军在武汉市第一医院ICU内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