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到本周结束,辽宁援鄂医生李文雅在武汉的日子就整一个月了。异地工作并“全副武装”的日子,他开始觉得巨大压力,现在已经“看到希望了”。他适应了这里的节奏,甚至能听懂一些地道的湖北话。

李文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辽宁省数千名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在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汉协和医院里,他在施手救治患者的同时,也从患者的坚持和乐观中找到力量。

这几天,此前的一重症患者即将具备出院条件,当看见老人铺开宣纸在病房里写字的时候,他觉得胜利已经不再遥远。

半夜司机接医生们的合影,左一是李文雅,左二医疗队黄耀国,左三医疗队卢春茂,左四司机师傅。受访者供图

3小时集结赴武汉

2月9日,全国新增病例开始以数千激增,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彼时,地处东北的辽宁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第一波同事已前去武汉支援,家里的李文雅有些“待不住了”,他知道,自己只是在等那个可以动身的号令。

但没想到号令来得那么仓促,下午3点接到电话,要求5点半集结动身。挂掉电话,妻子、女儿和岳父母都在身旁,原本热闹的五口之家,一下子沉默下来。

妻子默默地帮他收拾行李。默契的沉默,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奔赴武汉意味着什么。作为胸外科医生,

李文雅清楚地知道前线的风险。他理解家人的担心,但作为医生,“去”当然责无旁贷。

看见爸爸拿起行李,8岁的女儿还有些懵懂,但她突然跑过来,塞过一个毛绒挂件,说那是给爸爸的护身符。

李文雅伸手想抱下女儿,但立即又收回去了,怕自己抱起来就走不了。关上家门,眼泪就流了出来。

随队赶到机场,与送行的领导、同事告别后,李文雅登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人生第一次凭没有姓名的机票,踏上征战武汉的行程。”两天后,李文雅用日记记下以上经历。

这支由医院党委书记王振宁带领的队伍,包括60名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从接到上级命令到完成组建和集结,共用了3个小时。

经过防疫培训后,11日,救援队正式接手武汉协和医院西院13楼东病区的50名重症患者。

李文雅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握刀片的手感

考虑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的这支队伍,除呼吸科、ICU的主力,还包括感染、传染、神外、心外、胸外、耳鼻喉等科室的骨干力量,以便实现复杂病例的快速会诊。

胸外科很快派上用场,2月20日,一气胸插管病人需紧急抢救。因抽烟多,肺质较差,该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气胸的状况。

防护服里全服武装的李文雅发现,在护目镜和三层手套的影响下,握刀片的手感、缝线时遇到的哈气,都会影响实际的操作。

为防止意外发生,他与王振宁、副主任于娜、副教授刘璠一起多次会商,研讨方案,分析可能遇见的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了演练。

2月19日,趁休息时间他刚写了一份新冠肺炎突发气胸的处理预案。没想到,第二天就派上用场。该患者突发气胸,血氧饱和度一度降到86%,急需进行胸外科手术。

因为手感和护目镜影响,实施手术比预案设计要困难得多。有丰富主刀经验的李文雅,觉得这次手术尤为艰难。经过同事的配合和确认,开口、插管、缝合,11时37分,看到引流管顺利排出气体,患者血氧上升到98%, “终于把病人抢回来了”。

李文雅和一名出院老人合影,并嘱咐其好好保重。受访者供图

像撕下自己的皮

虽赴武汉快一个月了,向来“报喜不报忧”的李文雅仍没有把消息报告远在山东的母亲。在沈阳念书、工作、安家多年,至少在武汉期间,李文雅压根没打算告诉母亲自己的行程。

前几天,母亲突然给他打电话,说听亲戚讲他去武汉了,李文雅马上否认,说自己在辽宁好着呢。

已经一口纯正东北腔的李文雅,言语间自带东北特有的干脆和爽快。几天前,微信群里转发了一个男护士杵在墙角的视频,拍视频的人问“你干啥呢?”,男护士怼道“别说话!”

有些人看这视频发笑,李文雅看完,却难过地掉下了眼泪,因为他知道,穿着尿不湿的男护士,直挺挺站在那里在做什么。

为节省医用物资,医生在病区穿防护服上班6小时,护士上班4小时,大加都需要穿尿不湿进行工作。为减少麻烦,上班前大家都尽量少喝水、少吃饭。手肿了,耳根、鼻梁都勒破了。为减少护目镜的哈气,李文雅在鼻梁上贴上厚厚的胶布,每次往下撕的时候,都觉得像在撕下自己的皮。

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李文雅也经常感受到当地的温暖,比如哪怕是凌晨下班早已错过了晚饭,但他回到酒店总能吃上工作人员刚给加热过的饭菜。

“盒饭永远按时摆在那里,你看不到他,但是你知道他在为你做饭,花心思调剂口味给你。”李文雅觉得,这场战争,不仅是医护人员在逆行,还有成千上万个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的人们在逆行。

比如,对那些不分昼夜接送他们往返酒店的司机师傅,医护人员在下车时,都会加一句“您辛苦”或者“您受累了”。

医护人员拍到的,每到饭点,宾馆的工作人员会给他们发饭。因为无接触发饭,很难知道这些默默付出的人是谁。受访者供图

两个椅子拼书桌

随着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武汉方舱医院开始关闭,但李文雅知道,他们还远谈不上撤离,因为作为重症患者定点医院,他们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除了自己用行动去救治患者,患者的坚持反过来也给李文雅带来触动。比如他们刚接管病区的时候住进去一位老人,同样因新冠肺炎,与老人携手走过47年的妻子刚刚宣告不治,老人甚至没有看见老伴最后一眼。

除了病毒的折磨,那种难言的悲恸也在吞噬着老人的生命。“有时去治疗,时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按照这个信条,给老人治疗和跟老人相处的时候,李文雅想各种办法给老人更多安慰和鼓励。

加上老人家人的配合,经历三周治疗后,老人明显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前几天,他看到老人把两个椅子拼成“小桌”,摊开笔墨,开始在病房里写字。

“文质才子攻西医,雅气郎中施妙术”。这是老人最近写下来送给李文雅的藏头诗,作为感谢,也作为鼓励。

李文雅想着要把老人的故事写下来,去鼓励其他重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征求老人意见的时候,老人答应的时候,还要求他要写得积极一些,以给其他患者带去信心。

这几天,老人即将具备出院的条件。经历生离死别后的那种希望,不仅对患者,对医者,同样也是鼓励和刺激。

“黑夜中的双眼渐渐分明”。李文雅说,战胜疫情凯旋的时候,他要先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自己经历的一起。然后和家人吃顿简单的饭,再睡个懒觉。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卢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