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战“疫”实录:在与病毒贴身肉搏的ICU采访

  编者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ICU则是这个战场的最前线,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一个关乎生死又关乎责任的地方。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和病魔赛跑,见证着命运的悲怆和生命的奇迹。那些充满力量忙碌穿梭的身影,那些饱含信任与期待的眼神……对于每一个踏入ICU的记者来说,走进战“疫”最前线,真实记录那些守护生命的真情故事,也是一名战“疫”记者的无悔选择。今天,让我们聚焦走进ICU的4位采访者,听他们讲述坚守与感动。

  中国军网记者高辉:

  采访ICU,从谨小慎微开始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来到武汉的目的就是要去战斗的最前沿。在重症监护室,见证了军医和护士们高强度、高危险、高水平的工作,亲身感悟了那种直面生死的勇气和敬佑生命的执着

  “谁让你进来的?我不管你是谁,防护做不好就不要想进去”,这是第一次见到陈静护士长时,听到她凶巴巴的一句话。

  尽管跟着科室主任进病房采访,我还是心里怯怯的脸上烧烧的,赶紧放下手里的相机,规规矩矩按照她的指示完成了自身防护。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们的“一姐”真严厉,不怒自威,这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进病房,老老实实做完防护,看见她满意了,我的心才放下。对陈静护士长的采访,是从谨小慎微开始的。

  重症监护室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疫情重症监护室更堪称是与时间和病魔赛跑的“生死火线”,这里每天都在见证着悲怆与奇迹,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却又肃然起敬的地方。

  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每天,陈静都要带领50名护士并肩作战。一位护士说:“她像妈妈一样,跟着妈妈出门,你会没有安全感吗?”把每一个“孩子”都平平安安地带回去,与亲人团圆。这是陈静护士长立下的誓言,也是每一名护士敢于直面生死的底气。严厉,是保护和爱的最好体现。

  陈静对患者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有希望,有希望……今天状态很好,一天会比一天好。”采访中,陈静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70岁的患者,老伴65岁,孩子都在国外。他和老伴一起发病住进了火神山医院,但是因为他发病比较急,所以到了ICU。经过治疗,脱离了气管插管。这是一个危重病人经过治疗逐步向好的成功案例,大家都很高兴。可是,这位老人却急着想回普通病房,陪在老伴身边。因为光靠手机,不能满足他陪在老伴身边的情感需求。说到这里,陈静的护目镜里洒满了泪光,这种感情令她动容。她说:“面对这些勇敢坚强又温暖的患者,我们真的得用100%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家庭团圆,这也是我们来武汉的意义”。

  陈静正在核对患者用药情况。

  ICU是与病魔战斗的最前沿,来到这里的每一名患者都曾在生死线上徘徊,与患者相识时间不久,医生护士们却充当了老友甚至亲人的角色。

  一位医生告诉我,现代医学并不是把人孤立地当成机器来修理,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同时兼顾其社会属性。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点都要考虑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治疗模式。

  生与死之间,未必始终守恒。来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没有多少医护人员想要做英雄。不过,用自己的风险换来患者的希望,是每一位坚守在防疫一线医护人员从始至终的无悔抉择。

  2月20日,中国军网记者高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ICU采访。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来到武汉的目的就是要去战斗的最前沿,记录和宣扬一线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在重症监护室,见证了军医和护士们高强度、高危险、高水平的工作,亲身感悟了那种直面生死的勇气和敬佑生命的执着,这里既饱含着医疗工作者担当奋进的职业精神,更展现了“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的军人情怀和初心使命。

  我们相信,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专业和勇敢,终将战胜病魔。而到最前线去,真实记录一线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执着与忘我,是一名战“疫”记者的无悔选择。

  哈尔滨日报社记者陈南:

  5小时拍摄,全身湿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