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饭圈”的另一面

  最近一个多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我很少有机会出门,每天花时间最多的活动就是上网。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百无聊赖的上网过程之中,我竟然在虚拟空间里,见证了“饭圈女孩”与“饭圈男孩”的另一面。

  很长一段时间里,“饭圈”于我而言都算不上什么褒义词,作为一个有着近20年网龄的“老网民”,每当我看到“饭圈男孩”“饭圈女孩”们在网上又惹出了什么争议、是非时,都忍不住要摇头叹息。

  “饭圈”本身没有原罪,但是,由于许多年轻的“饭圈”成员心态尚不成熟,“饭圈”强调的团结与热情,一不小心便可能被扭曲为排外的敌意或盲目的狂热。我发现:在一些年轻网民的影响下,本应用来对话与思辨的网络空间,正在逐渐被“控评”“反黑”等有立场而无营养的发言充斥。这样的经历与体会,让我对年轻的网民大失所望,生发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这种观念,使我总想挑挑“饭圈”的毛病。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这件事上,最早引发我关注的,是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那场由“饭圈女孩”“饭圈男孩”主导的“云监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把工程车辆拟人化,乃至为其打榜的“饭圈化”做法,是对疫情严肃性的一种消解,并不值得鼓励。作为一个资深“饭圈黑”,我起初也是这样想的,毕竟从效果上看,围观施工或是给挖掘机起名,并不能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实际的帮助,甚至显得有些“无聊”。但这种“无聊”,却也让我开始思考:这些年轻人为何会把原本用来娱乐的“饭圈”做法,用在围观医院施工这样一件并没有多少趣味性可言的事上呢?

  其实,这些年轻人倘若只想“娱乐至死”,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之上,然而,这些年轻人还是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这些“云监工”的“饭圈”年轻人,或许并未找到将他们心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最佳方式,但这份心意的真实存在,却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因为这样的原因,我突然对这个曾经让我摇头不止的人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好奇,而这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饭圈女孩”“饭圈男孩”的窗口。

  我很快注意到,不少初入社会不久的年轻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所作的贡献,远不止是“云监工”这样的表面功夫而已。武汉“封城”之初,各类物资十分紧缺,因此网上处处可见筹集物资的信息,我看到许多年轻网民借助粉丝后援会的组织体系,通过“饭圈”专有的渠道,为一线医护人员筹集了不少物资与善款,一批批顶着“某某明星粉丝”名号的物资先后流向了最需要的地方。在疫情初期某些慈善机构可能存在的物资分配时,也出现了“饭圈”的身影——好几个以详实的数据证据和清晰的逻辑对涉事机构发出有力质问,开展精准监督的博主,此前都是专注于为各类“饭圈”团体从事筹款、出纳、审计等后勤工作的“资深粉丝”。这些细节让我发现,原来“饭圈”并非只有让人摇头叹息的一面,在合适的契机之下,它也能激发出年轻人内心的责任火花。

  我特意点开过不少为新冠肺炎疫情发声或是奔走的“饭圈女孩”“饭圈男孩”的微博主页。我发现,疫情的发生仿佛一道“分水岭”,将她们的网络形象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面。在疫情发生之前,她们和我印象中并不讨人喜欢的样子并没有多少分别,要么是在展示各种与明星相关的东西,要么是在对着某些新闻里的“奇葩”细节“哈哈哈”个没完,有时还会对一些社会事件问出一些“何不食肉糜”式的问题。然而,疫情的发生,一下子把她们拉回了现实世界,在病毒的威胁之下,她们对时下的危机有了真实的担忧,对他人的痛苦也有了真切的共情。

  他们有了真诚的忧虑,深刻的反思,尖锐的质疑,沉痛的悲伤。她们开始转发捐款的页面,开始讨论自己居住城市的防控局势,开始表达自己在疫情中的心情和看法。一方面,他们在网上的形象,从“模糊的人”逐渐清晰,变成了“真实的人”,另一方面,我也相信,他们逐渐从不成熟的“孩子”,过渡成了真正“懂事”的成年人。

  这些细节让我发现:我眼中“幼稚”的饭圈,对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而言,其实是一种公共生活的社会锻炼。或许在很多时间里,他们都习惯与其“爱豆”相关的莺莺燕燕,他们的团结和热情还是会有些鲁莽。但是,当走向成熟的契机到来之时,他们此前经历过的这种社会锻炼,会让他们很快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更顺畅地收获成长与改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