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战“疫”实录:“我被世界保护着”!听记者讲述不一样的方舱故事

  编者按:生命之舱,托起生命的希望。自武汉首批“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起,这些被称为“生命之舱”的战时医疗场所进入了公众视野,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备受社会关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五位一线记者走进方舱医院,通过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朴实动人的瞬间和乐观励志的故事,感受医患同心、互帮互助、团结战“疫”的温暖与希望。

  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张婵:

  “我被世界保护着”

  隔壁床的姐姐主动带她熟悉环境,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巧巧说:“这里的气氛很好,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保护着”

  我在武汉生活了7年,虽然时刻都在吐槽它修不完的路、堵到怀疑人生的交通,却也着迷于它的江湖气和烟火气。从没想过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会变得这样冷清灰白。这场疫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武汉人的刚毅坚强。

  2月21日,我来到洪山体育馆。不久前,我在这里听过演唱会,看过男子篮球比赛。没想到再见到它,已经变成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舱医院。穿上隔离服,经过严密的防护措施,我再次走进了它。

  这里,有人在打八段锦,有人在练瑜伽,有人在聊天,有人躺在床上玩手机……没有愁云惨淡,一切井然有序,方舱里的患者都在认真生活着。

  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张婵为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的患者拍合影。

  见到巧巧的时候,她正坐在桌边认真做试卷。“这些天已经落下了很多功课,我得抓紧时间补上。”

  正在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里复习功课的高三学生巧巧。

  巧巧是一名高三学生。2月21日是她住进方舱医院的第一天,19岁的她出乎意料地淡定从容。课桌里塞着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床头贴着刚刚制定的学习计划表,上面除了每天的学习计划之外,还写着:数学和物理,我要像打倒病毒一样打倒你们。

  巧巧告诉我,她上午刚进来,隔壁床的姐姐就主动带她熟悉环境,还有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这里的气氛很好,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保护着。”

  这场疫情中,巧巧的父母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治疗,弟弟是密切接触者,在酒店隔离,而她独自一人住在武昌方舱医院。我问她一个人住在这里怕不怕。她说:“怕,当然怕,但我已经很幸运了,我不能被病毒打倒,我还要继续为我的理想奋斗。”

  2月21日,人民网记者进入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采访前合影。右二为记者张婵。

  巧巧的理想是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像她班主任那样的优秀老师。而我的理想是记录下这些可爱的普通人,和他们一起见证这座城市恢复往日的鲜活色彩。任世界如何喧嚣,疫情如何蔓延,理想不会被打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李行健:

  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60岁的王大哥喜欢用手机记录自己在方舱医院里的每一天,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定格在王大哥略有些晃动的镜头里。而每一段视频的结尾,都是“谢谢你们,辛苦你们”

  元宵节那天,我和同事机缘巧合认识了王大哥,他是第一批住进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江汉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今天身体状况怎么样”“发不发烧”“你前两天说方舱里洗漱不方便的问题解决了么”……从那时起,隔三岔五打个电话跟王大哥唠唠成了我们的习惯。

  王大哥60岁了,手里的手机像素也不算高,但他总喜欢拍各种视频,今天拍一段和医护人员探讨南方汤圆和北方元宵的差别,明天拍新安上的氧气罐、淋浴室,后天拍一段贵州的护士教大家做呼吸操……

  当然,王大哥不是没有抱怨,头一天点赞了方舱医院里的伙食,临挂电话还不忘吐槽“就是送来的晚,饭总是凉的”。不过,第二天又给我们发来视频:方舱医院里安装了6台微波炉,“饭凉的问题解决了!”总台央广前后方团队还特意为他建了个群,叫“老王的方舱日记”,中国之声微博每天编辑摘发老王的视频片段,记录一天天好起来的老王,也记录越来越有温度的方舱医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