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美国《密尔沃基哨兵报》12月18日文章,原题:带着两个“纯”美国孩子在中国下馆子不容易 我正与家人——丈夫、母亲、8岁的儿子、6岁的女儿和刚从中国领养的2岁女儿——乘机返回美国。这是我们夫妻第二次中国之行。2017年我们首次赴华,是为领养5岁的儿子。这次我们带着两个亲生子女,希望他们亲眼看看(领养的)弟弟妹妹来自哪里。

为期两周的广州之行,最令我兴奋的一部分是美食。尽管通过美食来体验新女儿的文化很重要,但这并非易事,语言障碍就像一面墙堵在面前。在中国餐馆里,菜单上通常会显示(菜品)照片。但图片不会告诉你这道陌生的菜里有些什么,且大多数餐馆没有说英语的服务员。这种情况下,即便像我这样甘愿冒险的食客,也会身心俱疲。

导游几次帮我们在粤菜馆点菜,并查看我们对首次接触的食品的接受度(“你吃鸡爪吗?”我们吃过,但一次就够了)。她还解密为何上菜前餐桌上会放空塑料碗。原来食客用第一杯茶清洗碟碗筷勺,将用过的茶倒入塑料碗中。其实这些餐具无需清洗,但传统在继续。

我们的美国孩子有时抱怨被迫外出就餐。但如今8岁的大儿子最喜欢的一种美食,就是我们在某大排档指着照片“盲点”的云吞面,他原本坚持不愿意在那里吃东西。

此次中国之行的最后一晚,我和母亲、大女儿一起享用了一顿“女孩宴”。我们经过一家又一家餐馆,试图找到一家可在谷歌翻译帮助(或不用帮助)下点餐的饭馆,最后选中一家标牌上有英文“蒸肠粉”的饭馆。我们指着照片点菜,但女店主不让我们再多点。没料到先上来的是一碗粥,里面点缀着零星的海鲜碎片,我们只能苦笑。蒸肠粉上来了。我和母亲很快吃个精光,但庆幸没点更多。我们走进隔壁的饺子店,享用了此行中最好吃的饺子,只遇到一丁点沟通问题。可以说,这是三名女性的完美小冒险。

面对(孩子们)多次恳求吃麦当劳,我们屈服过一次。当你在中国这样的国度旅行时,即便在麦当劳吃饭,也成为一种文化体验。(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记者艾莉森·舍伍德,王会聪译)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