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末,庚子春,病毒作恶。面对疫情,半岛新闻客户端开设了“战疫”新闻端中端,全天24小时滚动播报,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中央和省市有关抗疫举措和声音。半岛V视采访团队发挥独特优势,深入医院、乡村、社区、市场以及献血、援助现场,每天摄制新闻短视频十几条到三四十条,成为半岛新闻最大的亮点,打出了一场立体联合新闻战役。
从1月23日至2月9日,半岛新闻客户端、半岛都市报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等半岛媒体矩阵推出各种新闻产品1.5万余篇,点击量3.96亿,科普公益类作品46个,总播放量1050万左右。原创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总数182个,总播放量超1.1亿,其中《痛心!天天喊话的老支书走了》引爆网友痛惜之情。一个个视频正如一支支温度计,度量出青岛及齐鲁大地的温度和情怀,读取着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凝聚的巨大力量。
使命!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半岛传媒编委会时刻关注。1月23日,半岛V视根据权威信息制作了视频《为了家人朋友,预防新型肺炎,这份“攻略”请收下》,为急着归乡的人和忙年的人做出急切的提醒。1月25日,大年初一,编委会全面进入了临战状态,迅速调配力量剪辑制作了视频《致敬最美“逆行者”!青岛首位医生已赴武汉支援,盼您平安归来》。这位叫“秦文”的医生,她的名字也随着半岛V视的视频传遍了青岛千家万户。青岛市立医院是青岛援鄂医疗人员的主要派出单位之一,他们除夕接到指令1小时内组队。记者闻讯而动,视频《有困难我们一起扛!大年初一,青岛市立医院1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让青岛市民看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出征场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半岛V视的记者毛梓权腊月廿八从济南采访两会归来,已经对疫情有所防范。因为家里有孩子,为了安全,年三十他也没跟孩子见面。除夕之夜,疫情通报大规模展开。大年初一,他接到部门通知需要回青岛对地铁测温进行采访。次日6点,他赶乘从胶州发往青岛的长途车,但是太早了没有公交车,路上也几乎没有其他车辆。等了20多分钟,才等来一辆出租车带上他向汽车站出发。在路上,记者对这名司机做了采访,得到了市民对疫情的反应的第一手素材。到达胶州汽车总站后,立即采访了站内的防控准备情况和两天来的旅客发送情况。到达青岛长途汽车站后,他又对车辆进场前后的消杀工作和安全发送旅客的保障措施做了拍摄采访。随后,马不停蹄赶到青岛地铁完成进站旅客测温工作的采访。走一路,采访一路,他连续摄制了《进站车辆先消毒,体温正常才放行,青岛长途站还设置了发热滞留室》等数条短视频。
半岛V视记者走进一线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探访医护人员这些“最美逆行者”,亲身感受到了那种压力和无声的“惊心动魄”,并用视频展现出来。在定点收治医院之一的青岛胸科医院发热门诊,年轻女记者钟迎雪采访了隔离病房的医生,他们要戴一次性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隔离衣或医用防护服,穿防水的鞋套,医用防护口罩外面还要加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再戴上双层的帽子。处理污物和体液时,手套外要加戴长的乳胶手套。临走的时候,护士要求必须在其看护下洗完手再出去。最终,钟迎雪摄制完成了短视频《医护人员如何防护自己?全副武装,这套防护不简单》,让人看到对抗病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更深切体验到医护人员为什么是身穿白衣的战士。
半岛V视记者钟迎雪(中)探访定点救治医院
一次在采访社区卫生中心医护人员时,钟迎雪遇到有发烧症状的病人,她为了拍摄要向前靠,回家后整晚都在担心会不会被传染。她说自己把大衣脱在门口,直接进自己房间,不想跟家人接触,心里总感觉不舒服,体温一有点高就开始心神不宁,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周。毛梓权也因为在外采访的地方都相对危险,接触的人员也很多,所以一直居住在单独的房子里而没有和家人在一起。
如果没有疫情,他们都是快乐生活的大姑娘小伙子,潇洒小爸爸或者是娇娇女,疫情来了,这些年轻记者也变身战士。报社一直对记者非常关爱,强调安全第一,所有的一线采访都要出于记者自愿,不强迫,并严格要求记者做好防护。但他们总是冲在一线,因为他们知道“记者不是普通公民”。他们先后采访摄制了大量视频,直接反映青岛抗疫医疗一线的进展和成就。1月29日,一名37岁患者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治愈出院,这也是山东首个治愈病例。半岛V视记者立即发布了视频《太棒了!山东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了,快来听听专家的介绍》,还有《揭秘山东首例患者治愈背后的医疗团队》等稿件,鼓舞了大家对战胜疫情的信心。2月6日,记者李红梅还采写了深度报道《半岛记者独家对话山东首例确诊患者:青岛是我的重生地》,探访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患者1月17日放弃更快速廉价的高铁,租了救护车从日照赶到青岛求医,而且在车上戴两层口罩坐最后一排,与仅有的一名司机保持最大距离,全程开窗通风。稿件被大量转载,患者的做法被誉为教科书般的操作。
牵挂!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