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出发下乡,一路最吸引人的,除了两边的一片片苗木,就是我们所行驶在的这条宽6米,全长4公里的乡村公路。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极具现代设计感的厂房,外观内设都不输城市。
“交通便利也是当初选择回乡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忙着过年时,鲁曼依然在自己的“火鸡总动园”里忙碌着。在旁人看来甚是辛劳,可是鲁曼心里却美滋滋的。
为支持回乡创业,建湖县交通运输局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发展模式,打通乡村振兴的交通脉络。陈甲村的这条道路,正是浓缩了建湖县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支持创新创业所作的工作。
“只要技术好,养鸡也能有出息”
说起这条路,时针拨回到2010年。
这一年的鲁曼,还没有回乡创业的打算。有一天,她在徐州接到了男友廖正军的电话,说自己在村里创业,租下了几间村里的废旧校舍,打算养一些火鸡,想让鲁曼来看看。
“现在路修好了,从建湖车站到陈甲村开车只需要15分钟,但那时的路可不好走。”鲁曼笑着回忆,那天廖正军骑着电动车来接自己,半路车坏了,结果40分钟的路程,最后却花了2个小时。
而这一看,也让鲁曼下了决心,要回乡和廖正军一起创业。
鲁曼在养殖场给火鸡喂草。鲁曼供图
要创业,资金不足怎么办?一个电话,鲁曼打给了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吕井山。“吕书记告诉我们,县里有一些创业政策、补贴可以申请。”在建湖县农委,鲁曼得到了项目支持、扶持资金、产学研合作;在建湖县妇联和人社局,鲁曼拿到了创业贴息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
有了创业款,场地不够怎么办?鲁曼又找到了吕井山。“旧校舍只有6亩,我们想扩大规模,但那时在农村,大学生回乡被看成是一件很丢脸的事。”鲁曼至今仍清晰记得村里人的不信任,“他们说我们两个大学生,会不会只是一时兴起。”吕井山看出了两个年轻人的决心,便去村民家里一户一户地说情。3个月后,鲁曼和廖正军在村里流转了27亩土地。
扎起马尾辫,套上工作服,在鸡舍挑粪、喂鸡、种菜,从小没有做过农活的鲁曼一件件学了起来,干劲十足。但鲁曼的父母坚决反对。
“辛辛苦苦把你供出去读书,你要是敢辞职回乡旮旯里养鸡,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女儿。”身边的大学同学不少留在了一二线城市,鲁曼却坚持回到村里养起了火鸡,“只要有技术,回农村养鸡也能有出息。”
不同于普通家禽鸡的饲养,养出一只成品火鸡需要150天。如何搭配饲料,喂养次数是多少,饲养环境怎么样,怎么进行消毒、防疫……这都离不开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和完善的防病体系。
不远处,一群群火鸡发出咯咯的叫声。鲁曼和廖正军俩人就这样吃住一直都在养殖场旁边。2011年4月,两人在火鸡养殖场里举办了婚礼。
鲁曼和廖正军查看火鸡生长情况。鲁曼供图
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销路怎么样?“很艰难,没有能力建渠道,想要富起来也很难。”鲁曼和廖正军也发愁,“拉着几百斤的火鸡挨个酒店去推销是常有的事。”
“试试在网上卖?”鲁曼想到丈夫廖正军有IT从业经验,便建议他做个网页,把火鸡放到网上售卖。没想到这一“触网”,销路也逐渐打开了。10年时间里,鲁曼夫妻俩拥有了火鸡养殖、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传统的养殖模式加上互联网运作,无疑是‘互联网+’中最接地气的一种做法。”鲁曼说。
刚开始鲁曼夫妻在互联网上卖货时,村里人大多不懂,也不理解。慢慢地,村里人发现鲁曼夫妻俩在养火鸡、卖火鸡这块还是有两下子。当鲁曼夫妻成立了江苏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后,村民们都表示愿意跟着干。
“只有努力干,才有好日子”
镜头前的鲁曼打扮朴素,1985年出生的她不爱拍照,手机相册里很少有自己的照片,但有一张老照片她珍藏许久。“这张照片是我在村里当时的贫困户徐中林老汉家里,我去给他看一下火鸡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状态。”鲁曼回忆道。
鲁曼到村民徐中林家了解火鸡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状态。鲁曼供图
70岁的徐中林和老伴儿过去一直吃低保,2016年家门口被安装上了“低保户”的公示铭牌。人来人往,他越发觉得“挺没有面子的”。按说徐中林这样的年纪,在家闲着也有低保兜底,日子也过得下去。但徐中林不愿意一直这样。
“以前找不到出路,现在有机会了,谁都想日子过得好一点。”在吕井山和鲁曼的鼓励下,徐中林动了心思,有了养火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