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使命感让我忘却恐惧

  余旭东在现场报道武汉协和医院转运发热病人过程。湖北广播电视台 供图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的武汉,却并没有过年的氛围。上午10点,离汉通道全线关闭,整座城市的氛围开始紧张起来。整体疫情到底怎样?现在医院的救治情况怎样?普通人应该如何防护?大家期待更多权威声音!

  前一天刚去过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采访的我,期待着再去前线。吃完午饭回到办公室,我就被领导们叫住了:“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没有,挺好的。”“晚上有个活儿,要去医院,要出个镜……”“好。”没等她们说完,我就迫不及待想要出发了。

  当日晚上,武汉7家医院会将发热病人转移到新设的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治疗,而我的任务就是去第一个进行病患转运的武汉协和医院。整套防护装备领齐,我和摄像老师蔡舰再一次奔赴疫情最前线。这一次,我们将作为全省首家近距离采访发热病人集中转诊的媒体记者,近距离接触发热病人,用手中的镜头和话筒,记录下转运的关键过程。

  路上与医院负责人联系时,好几次我的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你们确定要这么早来吗?在医院待着风险很大。”之前估计病人转运时间在晚上6点,而我们3点就出发了,因为我们想要提前去了解更多精准的信息。

  到达医院后,第一件事就是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和护目镜。从抵达现场到正式开拍,等待的过程是漫长而焦灼的。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次与这么多确诊和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尽管做好了全套的防护,但一想到拍摄中要站到离病患近在咫尺的地方,还是有一丝丝担忧和紧张。拍摄过程中,我们面前的病人突然剧烈咳嗽,手扶着座椅,强行撑住跟着耸动的上半身。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在努力保持镇定后,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常常说的那句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船头的瞭望者,不管在多么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保持冷静,用一双“慧眼”发现眼前的真相,冷静客观地把现场情况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有了这样的信念,我尽力保持对转运现场敏锐的感知力和发现力,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做准备。

  越来越接近《湖北新闻》的开播时间,医院负责人终于打来电话:“转运开始了”。我们立刻动身,赶往门诊大楼门口。病人一个个被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推出来,当晚被转运的病人大概有80多个。我们的镜头一直跟着转运的轨迹移动,尽量在距离病人不到两米的地方拍摄,争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叮铃铃,连线的电话来了,打破了恐惧,唤醒了兴奋!我开始冷静整理现场信息,准备出镜词,摄像也在努力寻找拍摄角度。随后的正式连线中,我们向观众详细介绍了转运救护车的防护安全性,还进入转运车车舱拍摄了车内设备等细节,几乎忘记了此时发热病人就坐在身旁。我的出镜连线也是挨着发热病人的担架做的。

  虽然连线时间只有短短40秒,拍摄范围也只有从门诊大楼到路边的50米距离,可当连线结束后来到指定清洗区脱掉防护服,我才发现我和摄影记者两人里面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口罩在脸上勒出了一道道红色的印迹。

  收工路上,我接到父亲给我发来的信息,说母亲含着泪看完我的电视连线。自疫情暴发以来,电视屏幕几乎成为家人了解我动向的重要渠道。

  接下来的日子,走进社区、医院,报道发布会、采访专家……披星戴月成为我们整个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工作常态。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内心的忐忑依然会有,但身为记者的责任感在我心中的分量更重。

  从第一批进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这样前线疫区的先锋,到每日新闻发布会必到的夜归人……参与疫情报道的这段时间,让我想起自己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初衷。我不是生来无畏,而是职业的使命感让我忘却了恐惧。记者,记着,记着初心,记着使命。

  将权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也将内心的感动、希望和阳光带给大家——这是我,作为一名记者最想做的事情。我是记者,我在现场,我会一直在路上!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