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战“疫”实录:最让记者泪目的那些瞬间

  编者按:总有一些人令你印象深刻,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感动落泪。在抗“疫”一线奔波忙碌的记者们,真情记录着那些人、那些事。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中,是一次次勇敢的“逆行”,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听一线记者们讲述,那些让他们泪目、难以忘怀的瞬间。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

  痊愈第一天,她就回医院上岗了

  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一个个普通市民,平时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在武汉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我遇到了一位很特别的采访对象——感染新冠肺炎刚刚痊愈后返岗的护士郭琴。

  我问她:“别人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为什么不害怕?”

  她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其实,我心里怕极了,但我那么多同事都在医院忙得昏天黑地,我在外面待不住。”

  看着眼前这位瘦瘦的女护士,我一下子哽住了。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右)在武汉中南医院急救中心采访护士郭琴。

  郭琴是武汉第一批接触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之一,因为持续密切接触感染病患和高强度作业,在救助一位危重症病人时被感染。她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彻夜未眠,听着病房里的仪器声和同事们急促的脚步声,想着自己11岁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禁不住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但隔离期刚过的第一天,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在抗疫一线,我遇到过很多郭琴这样的人物。他们平时只是一个个普通市民,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散发出英雄气概。他们说不出堂皇的话语,也不掩藏身为普通人的恐慌、担忧、悲痛的情感,却在危难时期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ICU办公室外整理采访记录。

  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让人悲伤的城市,也是一座让人感动的城市,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

  昨天,武汉第三医院的医生李玉涛跟我说,每次遇到情绪焦躁的患者,他就唱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患者常常会感动流泪,平静下来配合治疗。这首歌的名字叫《英雄城市》。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

  “方舱医院”里的阅读者

  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灰白的空间内,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

  2月3日开始,在数天时间内,武汉市全力改建13个大型综合场馆,搭建拥有万余床位的“方舱医院”,力求通过动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大效果地将轻症确诊病人收入,阻断传染源,织就“生命之舟”。

  2月5日晚10点左右,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三辆公交车运载来了首批四十多名轻症确诊患者。深呼吸后,我换上防护服,第三次进入隔离区采访。

  在一对一的专人引导下,患者被带领到自己的床位旁,刚入住的患者不住地对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工作人员给每位患者都准备了一个物资箱,贴心地放置了棉拖鞋、毛巾、卫生纸、垃圾袋等日用品,希望在简陋的环境下让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在糊满雾气的防护镜下,我艰难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采访拍摄。

  在拍摄即将结束,我攀上一个木梯,想从高角度拍摄一个病区的全景时,却看到了一天之中最让人动容的瞬间。

  18号病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静静地举着一本严肃的政治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静地阅读。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但却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静和专注。

  2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开始收治首批病人。一名刚入住的患者在读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