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阚文婧)2月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派出医疗队支援武汉,ICU主管护师黄汝梁是其中一员,如今的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院区ICU进行着“战斗”,已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2月11日,每天在病房奔波忙碌、一心救治患者的黄汝梁经过太太的提醒,才记起来这天是儿子的生日。视频时,两个可爱的孩子总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打败武汉的怪兽?”“快了,快了!”黄汝梁这样回答,在他内心深处,也坚信着胜利的那天一定会到来。

以下是他的驰援日志——

出发:去战场履行使命是他的梦想

2月7日11:30,护士长电话:“小黄,马上收拾东西,1点回医院集合,去武汉!”我从接到出发通知,整理好随身物品,回到离家47公里的医院集合,一共用了1小时15分钟,没来得及吃午饭,却丝毫觉察不到饥饿。简短而隆重的出发仪式结束后,院领导和科室领导亲自送我们四位小伙伴来到机场。领导们如父母亲友般温暖,千叮万嘱交代我们注意身体,保护自己,平安归来。

怀揣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我和战友们登上了飞往武汉的专机。紧张是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前方战场战况不明,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如此重要的救护工作;激动的是科室那么多人报名,自己能够被选派,去战场履行使命,实现我的梦想。

18:20,平安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武汉的傍晚,地面温度5℃。一下飞机,一股寒风扑面而来,就像这病毒给大家造成的恐慌一样,瑟瑟发抖!傍晚时分,机场里空荡荡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一起驰援的战友们的呐喊声响彻机场,顿时觉得整个机场热闹起来,温暖起来。

坐在回酒店的大巴上,玻璃窗外华灯初起,马路上的车寥寥无几,万家灯火照亮天空,大家都安静的坐着,透过窗户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思绪万千。内心有种莫名的心痛,那种爱惜家人般的心痛。武汉,我来了!我们来了!

由于住的地方比较远,到达酒店时已经快半夜10点钟了,忙完办入住手续,收拾行旅这些活都快凌晨3点了。我赶紧躺下休息,准备明天一早的培训。

培训:严格执行每一项防护操作

2月8日一早,我们休息了五六个小时后便出发到这次疫情最严峻的“战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区院区。由于交通管制,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从医院大门口到重症医学科,固定通道,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

协和医院西区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我们驰援的ICU病房20张床,已全部收满,医护人员非常紧缺。科室原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多人已经病倒了,我们需要尽快上岗!培训前,我们的队长反复强调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严格按照院感的要求操作。接下来,培训老师给我们演示防护服的穿脱。从洗手到最后穿好防护服,一共14个步骤,每一个都要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我和战友们认真的学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不敢有任何遗漏。培训完毕,我们熟悉了一下病房分区和设备,领队简单了解了我们每个人专科技能情况,尤其是血液透析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

战斗:安抚患者恐惧,携手战胜病魔

由于人力短缺,我和王镜成护师2月9日凌晨1点开始第一个班,这距离到达武汉仅28小时。每班4个小时(2月10日开始,每班6个小时),20个病人,10名护士。为了防止工作时尿急浪费防护服,我们需要提前一小时禁饮禁食,提前半小时穿防护服。

进入病房后,护理组长给我分管了两个病人,其中一个是上CRRT的患者;我们的工作内容跟在广州我们自己医院差不多,主要包括病人的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的监测、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电子病历系统,需要手写护理记录;另外,很多仪器和我们医院的不一样,所以我需要快速的学习和掌握。

20名重症患者,全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我负责的一位患者,47岁,处于浅镇静状态。交接班准备给他吸痰的时候,他突然睁开眼看着我们,在不停的摇头,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恐惧。我握着他的手说:“大哥,我是广东过来支援的,你肺部有痰我要帮你吸干净,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魔好不好?”。他紧紧的握着我的手,眼泪流了下来,用他虚弱的点头来回应我,看我的眼神平静许多。

工作量很大,4个小时基本没有时间坐凳子,不停的走动在各个病患之间,输液、吸痰、翻身、血液透析、俯卧位通气、生活护理……。穿上防护服,身体感觉牢牢包裹,行动不便,下班时全身都湿透了,出发时担心尿急还带了尿片,现在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大量的出汗,基本不会有尿意,工作4小时后就会觉得口干舌燥,下班后,我回到休息室的第一件就是猛灌3瓶矿泉水,此时我感觉喝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下班了,走出医院,天刚刚亮,太阳悄然升起,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看着医院门前盛开的年花,我知道,春天要来了,一切都会过去。我和我的战友们,将不负韶华,不辱使命,面对疫情,勇往直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