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宝鸡1月24日电(张伟)农历腊月廿八下午,脱贫户董乃平置办好了年货、贴好了春联开始迎接春节的来临。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2017年底老董将“贫困户”的帽子远远地甩向了“石头沟”。
红彤彤的春联、火红的灯笼烘托出了浓厚的年味。大气的门楼、漂亮的平房、整洁的院子让人看不出来这家主人以前是个贫困户。
老董是陕西省岐山县益店镇宋村村董张组的村民。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虽然老董很勤奋,但是老实巴交的他日子过得很勉强,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又让他的日子雪上加霜,眼看其他村民家里盖起来楼房过上了好日子,老董很着急,但又无能力为。
在关中地区的农村地区,盖一院好房子是不少农民毕生的追求。本来挣钱不多,还得为盖房子发愁,老董的日子过得一直很细致,舍不得吃、舍不得吃。日子过得紧,年自然也不好过。
“往年过年也能买点年货,但是远没有今年置办年货这么有底气,房子拾掇妥当、心就安顿了。收入高了,当然敢买东西了。”老董指着置办的年货,憨厚地露出了开心地笑容,很显然老董对这个年过得很幸福。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老董在各类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了危房改造,原本破旧的土瓦房变成了漂亮的三间平房。各类扶贫政策的享受,让老董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村里流转土地能收入3000元,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季节性务工能挣2300元、在楼板厂打零工能挣8000多元。每年村集体经济富硒小麦的种植和富硒面粉加工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比普通村民能高好几倍。总体算下来收入能比去年多个三分之一。随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越来越好,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收入也会稳步提高,咱自然也不愁啥了。” 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和老董聊收入,这位朴实的关中农民不善言谈,对收入却记得很清楚,对以后的日子更有信心。
宋村村党委书记韩水杰告诉记者,得益于村里富硒小麦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宋村镇的村集体经济通过“三变改革”在逐渐增强,往后村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像老董这样的贫困户分红收入也会更多。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宋村村的贫困户人口从几年前的32户92人减少了7户7人。村里集体产业的变大变强,让村里有更多的资金和措施整治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推动乡村全方位的变美、变强。未来,宋村还将延伸产业链条,用富硒小麦的全产业链服务岐山县提出了“一碗面”的经济布局,让产业发展更兴盛,让乡村振兴更实。
烟酒都有,猪肉割了五斤准备煵臊子,西红柿、白菜等各类蔬菜在厨房也基本配全。老董的年货办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差,脱贫户老董的年越来越幸福了,日子越来越殷实了。这个年,老董过得幸福。
采访手记:
产业兴 方能实现乡村兴
采访结束,拍了一张脱贫户贴春联的图片发朋友圈。不少朋友在下面评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刚脱贫的贫困户的家庭,门楼好气派呀,日子过得不错。现在的农村的群众日子过得这么好、岐山贫困户的房子这么好。
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真正实现振兴,大家都在摸索好经验、好办法。
关中平原的农村大致都相同,有人这么总结过:普遍都不差、普遍没穷人、普遍难振兴。平原土地肥沃,土地平整,种出个庄稼养活人没问题,村庄规划也很整齐,稍加收拾村容村貌也很漂亮。但是缺乏产业的带动,让绝大多数农民面临空心化的现实问题,农村一般没穷人,但穷人真不是一般的穷。
农村留不住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农村留不住有能力建设农村的年轻人。这三句其实不矛盾,产业的匮乏,让年轻人只能去城市谋生机,更别提有能力的年轻人了,根本提供不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普通的农业附加值低,只适合老年人经营。特别穷的村民,没有村集体的帮扶,长久脱贫真还是个难题。
乡村如何振兴。宋村村的村支书韩水杰的几句话很值得思考:“因地制宜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做大做强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建设家乡,通过不断完善和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兴就不是一句空话。”
在实践中,陕西以“三变”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集体产业的兴与盛带动农民富与乡村的兴。
岐山的“三变改革”也颇有亮点和特色,宋村村的农业合作社是岐山第一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在采访中,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岐山推行“三变改革”后宋村村所发生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往日的脏乱差成为了历史,干净、整洁、富裕的乡村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