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信息发布,需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 社论
在碎片化的民众“自发布”之上,迅速建立更权威、更透明、更高效的专业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机制,显然很有必要。
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进一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对缓报、瞒报、漏报的要严肃追责。
从统筹调配全国资源,优先保障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急需的医护力量和医疗物资,到出台适当延长春节假期的决策,可以说,一场举国性的抗疫体系已然全面升级。但也必须注意到,当前社会疫情的信息发布环节仍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明显,系统化不足”的趋势。
最近几天,关注疫情的人们有种很明显的观感:有关疫情发展的,防疫知识的,各地防疫政策、交通管制的,个人乃至医疗机构“求救”的……各类信息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疯传”。这直接反映出社会对疫情的聚焦程度,但这些信息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值得信赖,反映出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
这当中自然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如今社会的主要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已从电视时代发展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大量的网友自发布行为,与官方的信息公开和发布在“赛跑”,并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互相验证的效果。
这样一种高度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场景,虽然符合“人人都有摄像头”的信息“自发布”时代的特征,但在全社会合力抗疫的语境下,却显示出一种“热闹有余而专业不足”、“民众自发布信息居多,而权威发布信息相对滞后”的状况,之于疫情应对该有的专业性、严肃性,有着不小落差。
因此,及时建立一套更高效、更契合当下全民抗疫需求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刻不容缓。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疫情所涉及的医疗防护知识,本身具有专业性,只有加大信息公开,才能最大程度提升社会抗疫合力。
如这次防控需要民众“少出门、少聚集”,而“宅”在家的人增多、社交活动减少,民众对相关信息的聚焦程度必然进一步提高,刷屏效应也更加明显。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供给,很可能增加不实信息的传播,放大社会的紧张情绪。
这里的信息发布,不仅是指直接针对疫情的介绍,也包括数据开放,满足社会对疫情大数据的使用需求。
比如,眼下不少地方所公布的病例情况,就不只有数字,也包括病患的年龄、经历、发病路径等,这其实就压缩了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也有利于各种大数据机构针对案例分布情况作出多种维度和模式的分析,为抗疫和防疫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决策参考。
在这方面,针对此次与疫情有关的数据,不妨设置统一的开放发布标准。
如果说最初的疫情信息发布“缺陷”与对疫情的研判不足有关,那么,在当前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后,信息发布和数据开放的效率与权威的确立,理当有系统性升级。
让配合居家的民众知道刷屏的信息中,到底哪些是可信的,让关心武汉的人们,及时知晓武汉的真实情况,需要公开公正的权威发布,也需要多视角的观察与报道,相关部门也应为媒体的调查、采访提供便利。事实上,这也是中央层面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一再明确强调的要求。
人们期待,在碎片化的民众“自发布”之上,迅速建立更权威、更透明、更高效的专业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机制,为最终打赢抗疫之战提供信息保障基础。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