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描摹点滴变化奏响决胜序曲

年关将至,街上拿着红色礼盒的人渐渐多起来,车站的人流量也大了起来,再过几天,就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农历新年。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中,人们常常回顾过去一年,憧憬新的一年,感慨与希望并存。

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很多媒体从1月8日起相继开设2020年度“新春走基层”相关栏目。在开栏语中,很多媒体都提到了这样一句话:“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的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各路媒体记者深入第一线,倾听在脱贫攻坚、创新路上、春运旅途中具体但又不平凡的故事,记录普通百姓质朴但又情真意切的话语,突出变化、突出年味,用多种方式呈现,展现了神州大地的广阔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奏响了振奋人心的序曲。

突出变化:感受脱贫攻坚一线奋进力量

《家门口上班 靠双手干出好日子》《好日子加了“双保险”》《幸福路 把幸福串成串》……这些文章都出自《人民日报》的《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栏目。在1月8日“开栏的话”中,编者说:“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记者走进贫困山区,走进城市乡村,走进群众生产生活,捕捉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感受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聆听大国前行的铿锵足音,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

的确,《人民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故事都围绕着“美好生活”这个关键词展开,呈现贫困户、贫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分析变化背后各不相同的原因。比如开栏后刊登的第一篇文章《家门口上班 靠双手干出好日子》的主人公刘建平因病致贫,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借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风,县里出台政策,设置村级保洁员、护林员、安全员等公益岗,贫困户自愿申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新活计,刘建平便承担了分片打扫村道的工作,经过努力,刘建平一家摘掉了贫困帽子。而《好日子加了“双保险”》则体现了金融政策给脱贫工作带来的实际影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日哈乡觉呷村的彝族汉子石一古尔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得知了畜牧保险,又申请到小额贷款和无息借款,让他安心“甩开膀子”扩大养殖规模。

《光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则细分出了《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新春走基层·吾乡吾土吾家》《新春走基层·今朝笃定前行》等不同主题。《宁夏海原:脱胎换骨的安居之变》是《新春走基层·吾乡吾土吾家》栏目中的一篇,讲述了宁夏海原人居环境从“没门没窗、少衣少被,还有野狼出没”的窑洞到“自来水通到了灶台,装上了热水器”的新房的转变,用一个家庭的改变,展现了西海固贫困地区发生的对于百姓生活起到实实在在影响的变化。

《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同样有关注西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行动的稿子——《甘肃省临夏县漠泥沟乡:“拉面村”办起了培训班》,该文通过描绘村民参加培训的情景,展现了培训教育对于脱贫致富的巨大作用。同时,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的稿件大多会列出数据,用数字对比直观地呈现变化。

《河北康保以易地搬迁促脱贫:“看到我住的好房子,儿子也想回乡了”》是《中国妇女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的一篇,这个先声夺人的标题,用简单的一句引语写出了乡村变化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

提到农民和农村,少不了要提《农民日报》。在《农民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脱贫致富的农民朋友是绝对的主角。在《西藏曲水县四季吉祥村:四载起新村,脱了千年贫》《广西天等:不等不靠 致富奔康》等稿件中,《农民日报》记者充分发挥长期关注农业与农村的优势,对促进农民脱贫的政策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呈现。

作为地方媒体,《内蒙古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有篇报道《兴安大地“冬忙图”》,文中提到,“农民群众一改冬日窝家做‘闲农’的习惯,或发展养殖业,或到村里合作社打工,正在用汗水浇灌收获,忙着致富奔小康。”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反差。同时,也感受到在奔小康路上,农民们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突出年味:营造浓郁祥和的中国年氛围

中国人过年,尽管天南地北习俗各异,但相同的是要准备各种年货,还要图个喜庆热闹的好彩头。各大媒体在“新春走基层”的稿件与图片中也非常注重捕捉这些有年味的元素,营造了浓浓的过年气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