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画好同心圆 赢得互动与共鸣(光影视界)

  图片自上而下为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跨年晚会剧照。

  核心阅读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合转型中提升竞争力、创造新的文化表达,是需要思考的课题。

  晚会的价值,不仅是看到多少明星和多么绚丽的舞台,而是其内容主题与观众能否有互动和共鸣。

  临近春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多家省级卫视相继发布春晚的消息,电视晚会成为热点话题。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晚会的受众、内容、制作和传播都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消费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时期。这种背景下,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合转型中提升竞争力、创造新的文化表达,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电视”连接小家与大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这一当时的“新媒体”成为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平台。电视机的升级换代和万人空巷的电视节目,塑造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相比电视新闻和电视剧,电视晚会营造群众联欢、集体聚会的氛围,是一种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综艺节目形态。通过连接千家万户的电视,晚会这一喜庆、欢乐的群众文艺形式变成一种跨地区、跨年龄的文化庆典。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晚会类型,就是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的出现有两大背景,一是80年代文艺创作焕发生机,以曲艺为代表的群众文艺和新兴的流行文化成为春晚节目的主打,二是电视机逐渐成为八九十年代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新文艺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形成了春晚。始于1983年的春晚,让亿万观众守着电视过大年。春晚容纳歌曲、舞蹈、曲艺等多彩多样的节目,营造了小家与大家“天涯共此时”的超时空连接。春晚的“常青”提示我们,晚会的价值,不仅是让观众看到多少明星和多么绚丽的舞台,而是其内容主题与观众能否有互动和共鸣。可以说,春晚文化是以电视媒介为基础形成的共享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出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地方卫视推出一批名牌节目,有的主打娱乐综艺,有的偏重电视剧。新世纪以来,制播分离、传媒集团化成为广电改革的方向,节目的收视率也成为电视广告投放重要的指标,但一些综艺节目过度追求娱乐化,并且形成同类型节目火爆之后,其他卫视纷纷效仿的情况。最近10年,娱乐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卫视台吸引受众、保障收视率的“拿手戏”。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开始崛起,手机屏幕、移动媒体成为人们点击、消费的主导媒介。电视媒体面临挑战,电视晚会的升级转型成为必然。

  跨年晚会力求创新

  与中秋晚会、春节晚会等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晚会一样,跨年晚会与元旦的节日文化紧密相连。今天的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元旦跨年以及新年倒计时的仪式,但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2000年以来才形成的新的节日仪式。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开始制作元旦晚会,节目形态与春晚类似,有歌曲、小品、曲艺等,突出迎接新年的主题。新千年的到来以及“明天更美好”的全球化愿景,让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人感受到元旦跨年的重要意义,使得元旦跨年、零点钟声倒计时成为青年人追求浪漫的节日仪式。

  新世纪以来,地方卫视的实力和传播力逐渐增强。2005年,湖南卫视率先举办元旦跨年演唱会,也开创了卫视办跨年晚会的新形式。2010年前后,地方卫视将跨年晚会作为年度重头节目,借此吸引人气、显示实力。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元旦晚会,新世纪的跨年晚会有了一些新变化:跨年晚会很少有曲艺、小品等节目,以明星演唱流行歌曲为主,主打时尚、青春、动感和活力的舞台风格;文化消费的气息更浓,不仅有品牌冠名、场面盛大,演员阵容也成为各家卫视吸引观众的要素。

  2020年新年,多家电视台推出跨年晚会,从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节目内容上,有的集纳年度热曲、人气演员,有的主打知识跨年,有的彰显国潮文化,同样以青年人为主要受众,但各有侧重。舞美效果凸显时尚感和科技感,虚拟现实、全息投影、AR现实增强技术、无人机灯光秀等为观众营造沉浸式体验,进一步融合科技美学与艺术美学,强化了新年的仪式感。

  形塑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空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