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呈现诸多新特征新结构新趋势——2018—2019年数字出版趋势报告摘要
数字出版:承担战略使命的新担当
根据2019年8月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其中移动出版2007.4亿元、在线教育1330亿元、互联网广告3717亿元,而以传统出版为基础的互联网期刊(21.38亿元)、电子书(56亿元)、数字报纸(8.3亿元)3个板块合计不超过百亿元,这意味着数字出版产业中,资本和流量已经完成了结构性偏移,大量资本和海量数据被集中在移动出版、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广告3个版块。但是以此为代表的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似乎并没有明确在新时代的战略使命。站在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的战略层面看,数字出版产业的战略使命是什么?本课题组认为至少有3个基本使命。
一是成为优质内容的聚集地。从产业内部收入结构看,移动出版、在线教育、互联网广告3个板块的巨额收入均依附于优质的出版内容;从产业延伸情况看,电影、电视、音乐等其他相关产业,均依靠数字出版的优质内容供给,《流浪地球》《三体》《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作品,无一不借助优质的出版内容。从产业收入和产业延伸两个方面看,数字出版成为优质内容的聚集地,是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出海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这就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载体,数字出版产品应担负起文化传播的战略使命。事实上,有很多数字出版产品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以网络出版为例,起点中文网的《大国重工》、入选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的《岐黄》、天下书盟小说网的《通惠河工》等,都通过Wuxiaworld(武侠世界)网站获得了海外读者的追捧,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品正在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新通道。
三是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板块。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其中第八类“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文化创意活动、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这一分类与数字出版产业直接相关,数字阅读终端的生产制造、数字阅读创意活动、新形态出版产品的设计更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服务、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等,都应成为数字出版产业新的发力点。
知识服务:注意力市场中遭遇“冷思考”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韦伯斯特在其著作《注意力市场: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中提出,注意力市场主要由三者构成:受众/用户、内容提供者、测量提供者。根据这三者之间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的知识服务遭遇了“冷思考”。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学视域下的用户知识付费行为“放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知识付费领域得到验证,经过2016年的知识付费爆发、2017年的火爆、2018年的思考,2019年的知识付费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用户付费行为也逐渐放缓,部分知名的知识付费专栏停止更新或者取消。现阶段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近乎是刚性的,但是知识付费行为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当使用体验和效果低于预期,或者低于初次体验时,用户自然会选择转向其他方式。
二是内容提供者的知识呈现方式已显单调。目前知识服务的知识呈现方式较为单一,视频、音频、文字、图表等,基本上是一种模式应对所有用户,所谓“精准投放”的最小用户单元也是数以万计的、具有相似需求的用户群体,缺少有针对性的互动体验将直接影响用户黏性,这就不难发现,很多知识服务平台都在布局线下培训。例如,“知识星球”的知名专栏都在举办线下沙龙和培训,还有部分问答类、音频类平台都在密集布局线下活动。从线上走到线下,最终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联合,几乎成为内容提供者留住用户的必然选择。
三是知识服务的测量提供者决定着服务模式的走向。正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能够决定节目制作一样,知识服务的测量和评价体系决定着知识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知识服务平台的留言量、点击率(量)、打开率(量)、页面停留时间、阅读页面之间的切换频次、音频专栏的打开频率、音频的暂停频次、订阅人数、订阅后取消人数、持续订阅人数、订阅用户群体的基本结构等,众多数据形成的多维结构将极大地影响知识服务模式。数字时代的注意力市场极为残酷,用户的阅读选择几乎是“无意识式”的行为,手指瞬间的滑动和点击,已经完成了对知识服务的选择和判断。掌握知识服务的测量数据并具有完整评估体系的知识服务平台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拥有优质作者的平台,并不一定会获得注意力市场的认可。
电子书与纸质书:相伴相生、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