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预防性保护中引入循证理念。通过循证科学的概念综述与理念特征解读论证其对与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适用性,耦合循证理念与预防性保护概念。以中东铁路建筑遗产面临的问题为例,在由创证到用证的操作理念下,试构建从调查、诊断到决策、实践、修正及后效评价的标准化程序。具体步骤包括运用系统评价方法建立包含建筑遗产病理学、管理学与行为学的预防性保护的问题集与决策指导证据集合;以之为基础,通过实时监测与日常维护工作对建筑的自然老化进行最大化控制;结合证据素材、模拟结果及历史数据预估突发事件导致的重大风险,并依据证据制定主动性干预策略、风险规划以规避可能损失。将循证理念渗透到预防性保护中,为其计划性与前瞻性的设计方案与管理决策提供实证主义的证据支持,以达到更加高效、准确与科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循证科学,预防性保护,系统评价,中东铁路
1 概念溯源与耦合:循证理念与预防性保护
1.1 循证为何?
循证理念的萌芽基础是20世纪中叶西方医学界对传统经验医学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流行病学领域提出在临床实践中需依据科研成果的观点,并开始展开相关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研究,这种具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循证实践运动推动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提出与体系建立[1]。1990年,循证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医学名词在医学讨论中被首度提出[2]。虽然在1992年循证医学工作组第一次明确提出其概念[3],但循证医学最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循证医学之父David Sackett在1996年提出的:“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制定患者的治疗措施”[4]。2000年David Sackett对循证医学的定义进行了完善,纳入了医患关系与决策背景,补充了医生的技能、经验与病人期望、价值观[5],由以疾病诊治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至此,循证医学概念正式确立,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随着在临床上的不断运用与探讨,循证理念开始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除了护理、药理等医学自身领域之外,向其他学科的扩展主要经过了两个路径:一是由流行病研究扩展到公共卫生政策,继而延伸到管理、教育、法律、社会工作、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领域,形成被誉为社会科学第三次“科学化”浪潮的循证社会科学[6];二是以Roger S. Ulrich教授于1984年发表的关于医院景观环境对病患治疗恢复效果影响的论文为起点,促发循证设计理念的生成[7]。很自然的,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开始广泛的引入对于循证的讨论[8]。2003年D. Kirk Hamilton开始将循证设计作为普遍设计范式来探讨,并于2007年给予循证设计以明确的定义:“循证设计是一个过程: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来自研究和实践的最佳证据,与知情的客户一道,针对每个具体和独特的项目,制定出关键的决策”[8]。虽然距离有效运用循证理念来进行建筑实践仍需时间,但循证设计无疑会在建筑领域引起一场范式变革。
循证是为实现特定目标,以理性为指导,经由最优路径,寻求最优结果,并尽可能实现最高效率的思考方式与行为理念,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形成了循证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 EBS)[2]。
1.2 循证何为?
循证理念产生与广泛运用的技术条件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数据处理手段的成熟,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提供了大范围巨量信息的检索、择选与评价的可能性,使得“最佳证据”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循证从观念性到操作化的决定性因素。寻找最佳证据是循证实践的核心内容,这背后的理论逻辑是经由数据提炼信息,根据信息总结知识,最后基于问题对知识进行组织、存储、管理和更新,即知识的结构化[9]。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循证科学也即是信息科学。
循证理念隐含的实践逻辑是针对系统性问题的实证主义决策。首先,证据需要针对的是具体的、可解答的技术性问题,这意味着可以对问题的结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决策的效果能被测度。如在严寒地区建筑遗产维护过程中,增设防潮层对砖石建筑墙体材料含水量的控制效果,及其能够抵御冻融循环侵蚀的程度,都是可以通过模拟、观测获得较为具体的效果评价。其次,循证理念对解决多因素影响下的系统性问题更为适用。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点对点式的基础研究,如某种材料性能或病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单个保护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等,并不是循证实践;针对某个保护项目的专项研究与技术开发,如对敦煌石窟的监测与化验,长城修复材料的试验等,也并不能代表循证实践。证据具有集合属性,即所谓“孤证不立”,是否对已有的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遴选和评价才是检验是否为循证实践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下,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构建循证的问题是循证实践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环。最后,循证理念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的是,实证主义更加关注决策依据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上,以神经系统与认知为研究内容的自然科学与以材料、结构等内容的物理科学等“硬”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更高等级的证据;定量性的研究成果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方法作为证据效力更高。循证实践最关键的步骤即为证据的评价与分级,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特定问题对各类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10],得到最佳证据,再对各类可能证据进行排序,结合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