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切入视角,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网络音频在新传媒时代下的运行逻辑,发现其呈现出与媒介生态城堡建筑结构较为近似的内涵,便以此为底,勾勒出网络音频的生态框架:多维场景接触、双轨生态闭环、用户专业生产。研究引入“场域”概念,解析人民网在网络音频生态域中的构建路径:态位明晰化,错位竞争拓展空间;音声可视化,多重影响强化联动;传播游戏化,调和矛盾增添趣味。
关键词:媒介生态;网络音频;场域;人民网
人类发展史上蒸汽动力到电气革命再到信息时代的三次跨越已人尽皆知,而产业升级和社会流转的深刻变革无一不因技术而起。“技术通过对不可见的能量和元素的利用,使自身形成一个个“力”的漩涡,开始重构现实与社会。”①在生态环境扑朔迷离、文化工业日益严重的当下,人们逐渐从技术拥有者所带来的狂喜中回归清醒,重新审视新兴技术对于人类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种种颠覆,不断反思技术与人在主客体位置间的微妙关系。延展到媒介领域,技术演进构成的媒介因子作为媒介的微观生态与外部环境构成的媒介宏观生态,受制于自身发展和关联互动中产生的冲突,重压之下被迫进入自然选择过程,失衡、恶性竞争、力求经济效益的“黑色生态”开始蔓延。在此背景下,网络音频内容部分存在价值观低下、涉黄涉暴、品质低劣、语言失范、娱乐至上等问题,网络音频生态域的构建迫在眉睫。
一、 媒介生态学研究阐释
“生态学”一词由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1866)率先提出,起初他把研究焦点放置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上。20世纪30年代之后,该理论开始扩散到其他研究领域,经过跨学科的“人文转向”,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得以初定。“媒介生态学是对符号、媒介、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②
1、媒介生态作为拟态环境的研究
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率先对科学技术文化体系进行批判,媒介生态的雏形开始诞生。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创建了“媒介决定论”,英尼斯关于“时空偏向”的研究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论述认为媒介的改变打破人类感官的均衡,突出了某个或某些感官,造成时空的改变,从而构建了新的环境,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尼尔·波兹曼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他认为“媒介生态学是考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理解、情感与价值,以及我们如何就媒介促进或妨碍人的生存状态采取对策。”③在尼尔·波兹曼的努力下,媒介生态学基本成型。此后,乔舒亚·梅罗维茨、大卫·阿什德、梅棹忠夫、林文刚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媒介生态作为环境的研究。这一类研究集中于媒介与社会和人的互动研究、时空域下的媒介研究、媒介变革影响研究等方面。
2、媒介生态作为虚拟空间的研究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媒介的意义不在于促进了所谓的虚拟实境,而在于建构了真实虚拟,虚拟实境是一种人工手段造就的真实幻觉空间,媒介在这个多媒体生态文本里吸纳了所有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空间发生了偏移,一切现实在感知上都是虚拟的即真实虚拟。尼葛洛庞帝认为在虚拟空间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满足娱乐目的的媒介。鲍德里亚认为媒介生态不仅表现日常,而且建构和界定着人类社会,他将媒介生态看成虚拟现实。这一类研究集中于虚拟空间下媒介的运营规则和传播规律的论证,偏重于娱乐价值的发现,但传播伦理的研究尚未完全开掘。
3、媒介生态的国内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肇始于上世纪8、90年代,且原创匮乏,大多集中于译介西方著作中所阐释的学科框架。中国台湾地区学者臧国仁提出了“社会相对论”,主要论证传播生态中政治和经济条件对媒介的影响。邵培仁通过探析社会、自然、媒介与人生态关系,归纳出媒介生态的研究内容、原则、规律和观念。此外一些研究多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进行传播学问题探讨,不乏学术和实践价值,但角度稍显单一,学理创新不足。
二、理解框架:基于媒介生态城堡结构
1987年生态学家欧·扬诺斯基提出了生态城概念,其中自然、技术和人充分融合,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人的主动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模型。邵培仁在此基础上首创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媒介生态城堡”包括媒介所具备的自然地理层、媒介功能层、生态意识层等内容。以建筑结构为理论依据,不难发现人民网在网络音频产业中所表述出的生态框架。
1、自然地理层:多维场景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