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的新闻生产领域中,以VR、AR等虚拟技术为代表的媒介“虚拟化”的生产与呈现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新闻编辑部的工作流程。这种虚拟化的媒介生产技术这一潮流代表着什么,这一趋势于受众、于媒体自身的影响,其背后的成长逻辑成为本文需要着重考察的对象。研究发现媒介的这种虚拟化形势代表着受众的一种从“二维式”审美向“三维式”的审美转变;“虚拟化”是媒体取悦受众的一种是手段,它改变了受众感知新闻的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还会阻碍受众对事实的认知;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这种虚拟化趋势的成长得益于资本和消费两大动力的支持。
关键词:VR;AR;新闻文本;虚拟化;审美
一、引言
从15世纪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始,几百年间,人们的媒介表达技术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广播、电视、卫星电话、互联网等传播技术不断问世。今天的媒介环境,已是一个各种媒介形式相互交叉、重叠、互动的场景。新闻信息生产所借助的媒介常见的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这是一个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1]的媒介阵营,形成了一个“全”媒体的媒介场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还会有新的媒体形式开发、利用、流行开来。
今天的媒介场域中,以移动互联设备为硬件支撑,以VR技术为代表的虚拟媒介形式尤其引人注意,虽然关于何时为VR技术爆发的“元年”还时有争论,但是在新闻生产领域,这些虚拟媒介确确实实已经侵入了进来,并且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受到了一些受众的青睐,还得到了资本的宠幸。
在新闻文本的制作中,一种虚拟化的倾向已经出现,即借助于新的媒介技术(包括但不限于AR\VR),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还原、建构和呈现。毫无疑问,从空间的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三维新闻生产与呈现形式,与此对应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和表达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一种二维的逻辑模式。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新闻文本带给受众的是自主、深入、系统的阅读体验,受众的阅读过程从始至终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通过这一过程,受众可以获得“纯粹”的阅读体验,这是二维空间式的阅读带给受众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但是在虚拟化的新闻文本中,受众获得的是一种“超真实”的三维空间式的体验,在图像感觉上,这种形式带给受众较逼真的感官刺激、感官体验与审美愉悦感,这是三维空间式新闻文本的特点。
今天的新闻文本虚拟化呈现、沉浸式体验在市场上获得青睐的现象的实质是什么?空间在人们的阅读体验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样一种新闻文本呈现方式的变化背后表征着什么?什么因素在驱动着这一内容形式的恣肆?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于新闻生产机构,对于受众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本文所关切的。
二、二维到三维——新闻文本的空间转变
(一)空间
在古人的表述中,“空间”被称为“合”或“宇”。所谓“四方上下曰六合”,认为空间有六个向度,并且具有可逆性和对称性。中国古代哲学家从“道”“心”等角度出发,对空间的概念和特性作了独到的解释。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空间理解为永恒的、无限的、虚空的区域,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 笛卡尔则从几何的角度审视空间,认为空间是物体的生存场所[2];黑格尔看到了空间的物质性,并且相信,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人类生存在空间里,我们能感知到的空间恰好是三个维度。一维空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二维空间则是一个平面,即所谓的“线动成面”,三维空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即“面动成体”,这个有长、宽、高。在这个空间里,能感受到天高地迥和宇宙之无穷,能体会到兴尽悲来和盈虚之有数,总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个空间里发生的。
(二)作为文字(印刷)新闻的二维式审美
传统的新闻是作为文字的面貌与受众见面的,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受众产生的是对文字的审美观照。从文字诞生以来,受众的阅读惯习就是文字式的静态阅读,审美的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是一种静观的、深入的、自主的、沉思性的思想活动,并由此形成对审美客体的主观认识。
传统的审美过程的展开是需要审美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的直觉、想象、联想、回忆、移情等手段,来达到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审美意象。这个过程是审美主体视觉与心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心灵的作用甚至会成为主要矛盾。试想,欣赏一幅抽象的艺术画作时,如果不作任何心灵思想活动的话,那么看到的、体察到的作品的艺术震撼和艺术价值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审美静观的对象具有表象化、感性化[3]的特征。审美当中和审美之后产生的审美愉悦感主要是审美主体自己生产的,审美主体的主动性、意识的延展性和增殖性在审美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