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多少“秃如其来”的博士哭晕在厕所?

▲影视剧截图。▲影视剧截图。

“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你能想象得到这样的小学生作文,会出现在金融领域的一本核心期刊里?近日,一则核心期刊《银行家》主编发表10岁儿子散文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某某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而王某某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年仅10岁。对此,《银行家》杂志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杂志方面“正在处理”此事。

而涉事主编则回应称“所有的稿件都有专门的团队策划、审稿”,发表其儿子文章的栏目为《文化休闲》栏目,其定位就是主要刊登各种诗歌、书法、绘画、回忆录等作品。他认为刊登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孩子的文章“没有问题”。

从其回应来看,刊登其儿子文章的应该属于《银行家》其中的一则栏目《文化休闲》,类似于报纸、杂志的副刊。现实中,即便一些专业性较高的期刊为了丰富自身的内容,吸引读者,增强可读性,开办类似的栏目也在情理之中。

但王主编在自家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散文和诗歌,真的就站得住脚吗?不然

首先,虽然王松奇振振有词回应称“所有的稿件都有专门的团队策划、审稿”,但是,在杂志社主编大力吹嘘自己儿子“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语境下,涉事杂志在审稿的过程中,真的能做到公平、公正吗?《银行家》杂志内部是怎样的一种内审机制?究竟是什么人在审?真的没人提出异议?

这一系列的问题显然让人忧虑。说到底,当主编们拥有开栏、发稿的权力,并不受内部制约时,所谓的策划、审稿就是一个笑话。

人都有舔犊之情,无条件地疼爱自己的儿子,是天性,也是值得尊重的情感选择,但人爱其子与强求别人亦爱其子,并不是一回事,更不是以爱子之情强占核心期刊版面的借口。

从公开信息来看,《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专业刊物,宣称“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

报道中也谈到,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吐槽,认为“核心期刊就应该有核心期刊的样子”,然而,这些声音既传不出去,更影响不了王主编的办刊思路,仅仅是私下嘀咕而已。

而此事多年平安无事,却在“师娘优美事件”中被揭露出来,搭了舆论的便车,这也表明,涉事期刊审稿不仅内审机制失灵,外部舆论、业界意见也失灵了。

事实上,王松奇并非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他也曾自省: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权谋私”?如果他能够循着这个思路深刻检讨,相信会回到起码的理性。遗憾的是,他居然找到了一个堂皇的借口:举贤不避亲。

核心期刊因其稀缺性而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属于公共资源,任何人——即便是主编,也应该有所敬畏,知道进退,不要胡乱贩卖私货,拎着儿子的脖领子强迫别人也喜欢他的“清新”。“举贤不避亲”不是徇私自肥的遮羞布。

□龙之朱(媒体人)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