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文/土土绒

我怎么也想不起自己是怎么学会跳绳的。似乎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当看到有家长花钱给孩子报“跳绳培训班”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什么,跳绳还要学?

作为一名家长,我当然知道现在教育竞争的激烈,但要说给孩子报个跳绳班,我是拒绝的。回想我们小时候,谁学过跳绳啊?别说没啥难度的跳绳了,就算更有“技术性”的踢毽子、跳皮筋,哪样也没“学”啊,也没听说谁不会啊。

但是,当我真的教孩子跳绳时,这道心理防线迅速溃败了。第一天,不会;第二天,还是不会;第三天,继续不会……连续教了几个晚上都不会,焦虑和绝望感立刻涌上心头。这时,孩子同学的家长轻描淡写地说:报个班呗,我们家报了,现在都能连续跳几十个了……当“报个班”成为解决问题的良药时,什么经验和理性都不值一提。

但是,从自然而然就会到必须“报个班”,是什么让跳绳变得这么难?

也许,是两代人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电子游戏,连电视机都是奢侈品。自己从大公鸡身上拔几根鸡毛缝个毽子,攒半年的猴皮筋串起来,就是最好的玩具了。不知从哪儿找到一根麻绳,也不管长短,就变着法子玩起来。日长无事,放学就疯玩,手里可发挥的东西就那么多,哪能不会呢?

当然,也从没听说过什么“培训班”“兴趣班”。父母把你送进学校,就算是尽到义务了。至于学了点啥,学得好不好,全看自己造化。会不会跳绳,这有什么重要的?

现在呢,不夸张地说,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的时间就被各种班占据了。学艺术、学语言、学运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他们哪有时间随心所欲地“瞎玩”?即使是玩,也是有目的地玩,比如玩乐高,是锻炼动手能力、空间思维;看绘本,是学习语言,也是锻炼表达能力……

有学者提出过“清单式”教育的概念,即父母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学习,按照自己所列的清单去培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样子。而孩子不需要自己选择,只要按父母列的清单去做就行了。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被纳入小学体育必考项目的跳绳,显然也是清单之一,是必须达成的目标,不容置疑。

在这样的压力下,原本在玩耍中就能学会的跳绳,变成了短时间内必须学会的目标。原本玩的过程更重要,学会只是顺理成章的结果;现在过程不再重要,学会这个结果才是唯一关注的点。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自己玩着玩着就会了,还是报个班学会的,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有。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他们很可能再也感受不到跳绳的快乐了,只会觉得跳绳和数学、语文、英语一样,是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考试的压力让他们无暇体会慢慢摸索、忽然顿悟的喜悦,也不太会在闲暇时间主动拿起绳子跳着“玩”。

与“跳绳烦恼”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的云南中考新政之争。当地计划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平起平坐。果然,新政刚出台,就有不少家长到处打听,哪儿能“补体育”。

看,一旦与分数挂钩,就立刻进入家长的“清单”,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

可是,教育不是功利化的训练,这样培养孩子真的好吗?我一边想给孩子报个跳绳培训班,一边又觉得自己很荒谬。谁能给我一个答案?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