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终结者》的“续作现象”: 每一次改写的努力都是徒劳

  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黑暗命运》出现了,它声称要抛弃那些狗尾续貂,直接与系列前两部看齐,而此时距离《终结者》的开篇已经过去整整35年。

  毫无疑问,《终结者》系列电影已成为影史奇观。它寿命极长,却自“卡神”退出后就饱受质疑。它曾无比经典,角色形象三十年不曾褪色。它以冷血机器做主角,施瓦辛格堪称铁打的标配。更特别的是,它一次次继续,又一次次被推翻,继而一次次重启,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两部的高度。于是,对我而言,既怕看到《终结者》系列的续作,又怕看到它再也没有续作,左右为难。

  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与衍生文化遍及全球。

  助力卡神上位的奇思妙想

  当年的《终结者》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童年阴影的一次投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核战争威胁、未来科技的恐怖应用,种种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绝望景象,导引出电影中黯淡无光、机器当道的末日图景。导演梦境里的机器人,最终奔跑在全世界的大银幕上,让无数人心有余悸。于是,我们都知道审判日会于1997年到来,智能系统天网与人类为敌,发射核武,引爆核战,世界陷入万劫不复。幸存者们被机器追杀,却也终于在领袖约翰·康纳周围团结起来,与天网斗争并逐渐占据上风。不料天网还有一招,利用时空穿越的方式派机器杀手——“终结者”回到过去,企图在领袖成长之前终结他,从而赢得胜利。

  卡梅隆七八岁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咖啡桌上一个布满灰尘的小册子引发了他的想象。他幻想其中的内容,继而开始怀疑自己所拥有的舒适生活也许只是假象,后面掩藏了一些黑暗恐怖的事实。

  这也成就了日后《终结者》电影最为经典的展现方式,与常规科幻片不同,《终结者》将恐怖的未来世界揭开盖子,却并不完全展示。管中窥豹的展现方式能带给观众更强烈的冲击力。只需从终结者身上,便可看出现实世界的虚无与脆弱,洞口冷风使未来的寒冷更加惊悚可怖与真实可信。你开始意识到,红色眼睛后面,未来世界正凝视着你。

  于是,人与机器全面开战的故事被简化成一个猎物目标、一个(或多个)保护者、一个终结者的“追杀-保护”剧情模式。看似简练却不简单,人类的命运浓缩在追杀与保护的电光火石之间,而未来世界的波谲云诡全部隐藏在机器杀手冷酷无情的杀心之后。

  经典的铸造还需要点石成金的一笔,终结者披上人皮。人皮并没使机器产生人性,反而使其更加惊悚。一方面,由于无法预知人面背后是血肉还是金属,终结者的威胁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旦受伤露出金属骨骼,终结者的造型会更加狞厉可怖。人皮与金属之间的强烈对比,形成难以抹去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暗合人机对立、今明迥异的影片主题。施瓦辛格板硬的五官与冷峻的造型给予这一创意充分的可信度,戴上墨镜遮住眼神的他,简直就是终结者的完美人型。

  上世纪80年代,这部低成本B级片在推出之前并不被人看好。可谁能想到,影片最终大获成功,卡梅隆也因此迈出名导之路的第一步,一战成名,最终封神。

  争夺正统权的续作之战

  卡梅隆既是《终结者》之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他一手打造的续集《终结者:审判日》更是成为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的教科书级作品。

  或许由于卡神执导的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导致他离开后,续作的开发长期不顺。第三部《机器的崛起》(2003)意指审判日并非被阻止只是被推迟,机器终究崛起,推翻了第二部的剧情;第四部《救世军》(2009)继续延展,展示了人类与天网全面开战的未来故事;第五部《创世纪》(2015)表露出主创想要重启的决心,创世纪的意图昭然若揭;而最新这部《黑暗命运》(2019)再一次推翻前作,号称自己才是正统的第三部《终结者》。

  如何证明自己是一部合格且正统的《终结者》续集?请卡梅隆出山抑或请施瓦辛格出演就可以吗?那些失败的前例早就说明了问题。

  《终结者3》讲述约翰·康纳在丧母之后,如何阻止已被推迟的审判日却终于徒劳。影片无卡梅隆参与,但以天价片酬拉来施瓦辛格加入,口碑尚可,却并不被粉丝所接受。《终结者4》全面展示未来战场,各种战斗机器让人叹为观止,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推出新三部曲的计划付诸东流,这也是《终结者》作品中唯一没有“州长”出演的一部,片中只出现了CGI制作的施瓦辛格(T-800)。卡梅隆有份参与,提出“原创性建议”,并推荐了一位演员,即出演《阿凡达》的萨姆·沃辛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