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来源:北青报团结湖参考公众号

这两天,一个叫“致良知”的培训组织被媒体曝光了出来。这家组织号称以王阳明心学为核心,把一众企业管理者整得五迷三道。培训内容都有些啥呢?诵读拼凑的山寨国学读物,教人“净化心灵品质”,讲授“家庭和谐之道”。组织者还号称学这些能治病,包括疑难杂症。咱也算见过世面的网民了,但看到这么多邪魔外道烩在一起,还是忍不住“叹服”。

我的同事、“国学老司机”于永杰十分心疼被利用的王阳明先生,但也表示“理解”那些焦虑又空虚的富人:心学“好上手”,和别的学问比起来简便易行,被视作“提升灵魂”的捷径。

好笑的是,这个组织还很“神秘”,禁止学员传播课程内容,理由是外人不能“悟道”,一定会诽谤。不就是想闷声收割智商税嘛?说这么深奥。再说了,在媒体和舆论的灼灼目光之下,哪儿有那么多“神秘”的事儿呢?

中国中药协会大概没想到,他们行业内部颁个奖,会酿成公共舆论风波。该协会发布的《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负面频出的鸿茅药业、步长制药分别被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中国中药行业社会责任明星企业”。12月26日,中药协会发文道歉,撤销了这次表彰,还自我检讨工作中的偏差,“尤其对于‘鸿茅药酒事件’在社会公众舆论中的影响认识不足”。

见多了舆论危机公关的人,对这个道歉多半忍不住摇头叹气。2018年的“社会责任明星企业”鸿茅药业,在2018年最人尽皆知的一件事,就是“跨省抓捕”了写文章批评鸿茅药酒的谭秦东。现在很多人想起这事儿还心有余悸,更别提鸿茅在十年间的2630次违法了。要充分认识它的社会影响,能需要多深的领悟?

公关说辞一笑而过便是,真相更可能是,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考虑什么“社会公众舆论中的影响”。从中药协会此前的回应里就能瞧出端倪:“我们有我们的标准,不能公开”,“这是我们行业内的事”。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打一开始,这就是个行业内部的“游戏”。这份报告本身就是明码标价“求合作”,由第三方“中鸿兴公司”负责编纂,但有媒体较真,顺着地址信息去找了一圈,没见着这家公司的一间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中药协会和这家公司啥关系,外人摸不着头脑。要我说,何必纠结“鸿茅”们是不是真履行了“社会责任”,评奖的人真不懂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吗?“社会责任明星”也好,“优秀先进”也罢,都是“行业内部的事”,不过是商业模式下的一个名头而已。

对行业内部的事,中药协会倒确实特别在意。这个协会多年前曾经陷入归真堂事件的争议中。说来还真有点尴尬。当时的会长房书亭拍着胸脯断言“活熊取胆”无痛,熊甚至“很舒服很享受”,又声称归真堂不是会员,言下之意协会和归真堂不存在利益关系。但旋即媒体就挖出,归真堂不但是会员,还是副会长级别的,借此次评奖风波,我们又复习了一遍,这个级别的会员年费三万元。

“活熊取胆”这类极端的伦理争议不常有,但针对部分中药类产品的疗效、副作用的争议倒是不断。中药行业协会、企业在回击质疑的时候,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动辄上纲上线,仿佛争议一个产品就等于否定传统文化一般。

行业协会试图维护行业、保护企业利益,这本身倒无可指摘。但诡异的地方在于,一说到行业和专业,外人似乎就该乖乖闭嘴。论证某个产品是不是全无疗效、有没有副作用,这事儿我办不到。但你仔细想想,某些中药类产品真正的痛点,其实在于无节制的夸大宣传,被“神化”的疗效,这带给消费者的误导和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鸿茅和步长说起来都以宣传营销闻名。鸿茅药酒那些魔性的广告几乎贯穿了一代人的记忆,洗脑广告渲染其神奇,诱导人们相信这酒包治百病。步长制药曾经花数千万向各大卫视砸广告,其创始人的发家史,更是被演绎得神乎其神。这样的路子,出问题也不奇怪。

在乱象面前,行业如何反应?谭秦东事件发酵之前,鸿茅就已经饱受各方质疑。鸿茅当时召集了一众业内专家开研讨会,说是“研讨”,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辩解和吹捧,当然最后还不忘拔个高度。围观群众总感叹某些企业“如此神奇”,危机重重,阵型却丝毫不乱。背后的因素当然比较复杂,但能有多“神秘”?无非是权力和利益。比如行业内部,行业协会、强势企业、所谓“专家”,互利共生。如果利益都相互捆绑在一起,能指望什么健康的生态呢?

行业内的贴金和护短,和畸形的政商关系一样,都会伤害市场的健康。“带病获奖”这样的荒诞剧上演,只是暴露了畸形利益关系的一个切面。有些俨然“利益集团”的行业协会,也是该吃药了。

(文/张静雯)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