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平心而论,医患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也难以根除,但普通的医患矛盾不该升级为暴力冲突,否则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12月24日早上6时许,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在正常诊疗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导致颈部严重损伤。尽管经过及时抢救,还是未能挽回医生的生命。媒体报道称,袭击者是一名在急诊留观的95岁老人的家属,他刺伤杨文的喉部,导致第一次缝合伤口时,“都没有办法缝合”,可见其手段何其残忍凶狠。

据@平安朝阳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孙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尽管舆论还需耐心等待对此事的进一步调查结果,但杨大夫的不幸遇害,在医疗界内外引起了愤怒与反思。广大网友也纷纷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酿成了这起惨剧?

从目前公开报道的情况来看,被害人生前口碑甚好,被患者誉为医术高超且态度和蔼。如果行凶者是怀疑杨大夫的医术,为什么不能通过合理渠道来表达诉求?如果行凶者有理智的话,怎么会把刀带进医院?

更令人痛心的是,类似不幸不只是发生在杨大夫身上。近年已经有多起医生被害事件,2017年9月16日,湖南省东安县微创医院医生蒋绍模被捅伤致死,2018年3月14日,安徽省泾县医院赵新兵医生在岗位上被恶徒持刀捅死。。。。。。至于非致命的暴力伤害,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中国医院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因此,减少暴力伤医事件,化解医患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平心而论,医患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也难以根除,但普通的医患矛盾不该升级为暴力冲突,否则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医生遭受无妄之灾,行凶患者或其家属也难逃法律的追责,甚至是刑事追责。要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化,建立医患共识十分必要。

所谓医患共识,就是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能互相理解各自的难处,并能以一种理性、安全的对话方式来实现有效沟通。比如,医生应该体谅患者或其家属的急迫心情,尽量用温和的态度与谨慎的言语来对待他们。更重要的是,患者一方需要理解医生的苦衷,毕竟很少有医生故意不给人好好看病。很多所谓的“医治无方”,或许只是医疗技术有限或者患者病情过重所致。但如今一些患者或家属意识不到这点,容易把“治不好”的问题都归咎于医生,却忽视了人类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这显然不合理,也不理性。

当然,建立医患共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改变观念,建立一套规范与机制来预防、惩戒暴力伤医问题也十分必要。作为参考来看,2004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发布了《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其中提到,要提高医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借助警力与监控作用来保护医生安全。国内一些医院也陆续发布了应急预案,并开始了日常的预防暴力事件演练工作。或许我们没法阻止行凶者的极端行为,但可以最大程度上加强自我保护与安全监控,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

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患共识能逐步深入人心,相关安全机制也能发挥作用,类似的悲剧才不会再次上演。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 西蒙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