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以手机、电脑等为代表的等屏幕媒体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多屏信息化来满足人机交互的需求的多屏传播时代悄然到来。媒体选择多元化最大限度地瓜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带来了媒体维度的多样性和受众维度再细分的可能性。大学生群体在多屏传播时代所表现出的媒介素养代表了当下中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表现出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和对多屏媒介体现出沉溺与依赖倾向的新样貌。

关键词:多屏;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沉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3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屏”媒体已经无处不在。受众获取信息和满足传播交流需求的媒介渠道已经成为“屏”媒体的天下。手机、电脑、电视、公交车、地铁、户外楼宇等屏幕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多屏传播时代已悄然到来。大学生群体在多屏传播时代所表现出的媒介素养代表了当下中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十分必要。

本文以对本校和本市部分高校学生所做的调查为基础,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表现出的新特点和趋势。调查发现,在多屏媒介使用中,大学生群体共时扮演着观众、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与屏媒介形成高频率、多终端的深度接触。

一、“见面不如闻名”: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

社交软件是大学生多屏媒介上的“标配”。调查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在多个社交应用间“游走”,根据需要和特定场景选择当下使用哪个社交软件,以QQ、微信、钉钉等为代表。艾媒咨询分析,大学生群体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展现自我,并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沟通交流,单一社交软件无法满足自身社交属性[1]。这些社交软件定位侧重略有不同,都具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与分享功能,通过分组功能和权利设置,主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将人际交友圈按照远近亲疏进行扁平化梳理,管理和沟通起来更容易达到目的。我们在调查中随机翻看了几位大学生的手机社交软件,发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上都有数十个不同社会关系的联系人分组,如班级群、兴趣群、密友群等。向不同的群组开放的权益也不同,如限制查看朋友圈发布内容的天数等。他们表示,社交软件中的分组使社交沟通更加轻松,在群组中的社交更有话语权。而不同社交软件的功能叠加交叉,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与对方解决大部分社交需求,在一定层面消解了“闻名不如见面”的实景社交必要性。

传统观点认为互联网社交属于“浅社交”,缺乏了解深度,浪费大量时间处理信息泡沫,是低效和不可靠的。如今,这个看法显得有失偏颇。首先,大学校园90乃至95后一代恰是成长在互联网黄金发展的时代,很小就接触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其次,90及95后中有较大比例的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与人相处的社交经验主要来自学校以及他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平台。第三,年轻人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有敏锐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度,他们对于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上,远远超过70后、80后。因此,社交软件的各项功能不断丰富与升级,带给他们的是使用便捷感而不是使用难题。第四,社交软件的开发市场体现出了“长尾效应”,各类定位不同受众需求的社交软件不断推出和迭代,给了青年群体更多元的选择自由。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很快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迅速找到“同好”,社交效率高,社交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些都使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天然带有对于互联网亲近感,与经历过报刊电视时代的“老一辈”人对互联网的质疑与观望态度迥然不同。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网络社交的态度: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肯定了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被调查的743名美国青少年中,8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感觉增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71%的人表示社交媒体有助于展示自己的创意;69%的人认为有助于结交新的朋友和更多样化的群体;68%的人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在困难时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2]。2017年,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称,作为互联网核心用户的青年,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社交软件[3]。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软件的使用活跃度和忠诚度都是极高的。无论中外青年,对于多屏传播时代的网络社交都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社交软件欢迎所有人,大学生栖息在自己喜欢的社交软件中,栖息在认同的价值观范围内,避免社交窘境和交往冲突,同时以此来创造社交火花。

二、从被动到主动: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