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摘要:科技的发展为大众的社会交往与信息获取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这也为如何更好保障国家安全带来思考。马赛克理论揭示了一种通过聚集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碎片信息完成一幅完整信息画像的方法。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相辅相成,马赛克理论在国外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探讨中不断发展,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马赛克理论;政府信息公开;国家安全;信息自由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2

一、引言

马赛克理论是信息数字化环境下产生的概念,它是一种聚合成像的理论,有众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独立存在无关紧要,因为信息的其他部分是模糊不清的,但当碎片信息相结合时,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之前信息的马赛克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图像。每一个信息都是对其他信息的吸收和转化,彼此关联和参照,从而形成一个宏大的网络。

国外大多数学者强烈反对马赛克理论,认为这是政府保留信息,侵犯公民知情权的手段[1]。也有学者认为马赛克理论是对国家安全的保护,保留某些信息是为了防止他国从无关紧要的独立事实中推断出一种战略弱点,并利用这个弱点来达到恶意的目的[2]。也有学者从个人隐私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上传下载的速度已经不同往日,个人信息碎片的聚合也能造成个人隐私被侵犯[3]。

国内对马赛克理论的讨论并不如国外激烈。有学者认为马赛克理论是政府机关对信息进行保留的手段,影响了公民知情权的实现[4]。也有学者认为马赛克理论为政府保密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正是因为无法预估公布信息碎片的危害,才延缓政府的信息公开[5,6]。同时马赛克理论对我国刑事诉讼中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7]。学者提出这个理论对政府信息公开与保留之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建立和完善马赛克理论的司法审查制度是有必要的,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对马赛克理论的范围和举证有所控制,从形式和内容对马赛克理论进行审查,构建符合信息公开和信息安全的司法审查制度[8]。

二、理论发展

1972年,美国政府诉马尔凯蒂一案首次运用马赛克理论[4]。马尔凯蒂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退休后他出版了书籍披露其本人的工作经历,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受威胁为由对马尔凯蒂进行了起诉。之后马赛克理论演变为现行法律中扩展政府保留信息的能力的一种尝试[2]。在冷战的后十年,?根政府以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为由,将马赛克理论写?法律。“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在保密工作中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方法,对非机密的信息传播也是严加管制。美国的媒体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做法违反了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这种过度的管制会严重侵犯公民的知情权[2]。但由于法院在保密领域的不熟悉,往往会接受政府的抗辩,马赛克理论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

三、马赛克理论的多种主张

政府对信息的保留和公民的知情权的关系难分难解,本质上是公私问题的探讨[9]。《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同时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政府有必须保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十年间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量不断膨胀,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有所变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成大修,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

(一)政府的马赛克理论主张

在两版《条例》对比中,新版《条例》增加了信息公开的渠道,新版《条例》第八条“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以及第三章第二十三条都是对信息公开平台的扩大。

如今政府不断寻求网络平台的扩张,作为政府公开信息的新渠道,政务微博不断发展,以一种广受大众好评的姿态,渐渐打破了以往政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0]。根据cnnic第43次报告,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3.94亿,经过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到138253个。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流行,很多政府部门会在社交媒体中上传短视频展示工作场景,这样的传播行为受到群众的广泛推崇。但根据马赛克理论,视频中会无意间暴露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无关紧要,但有心之人聚合这些信息时,是否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不得而知,因此马赛克理论是帮助政府合理公开内容的理论工具,也是政府保留部分信息的理论支持,但应控制其运用范围,不能使其成为政府不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的理由,在我国,人民享有知情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要求了政府应当进行信息公开,新版《条例》中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列举了应当公开的内容,应相对应地进行公开。

(二)公民的“反向马赛克理论”主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