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公安影视创作是公安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部分,也是文化强警和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分化带来审美文化分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安的影视作品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研究旨在应用文化生产—消费模式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符号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来动态考察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情境下,公安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被创作,以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

关键词:公安影视作品创作;文化生产—消费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

文化现已成为了消费社会重要的符号要素,文化的价值在不断消费的过程中得以实现[1]。基于此,正确把握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是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文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文化生产——消费模式正是适应这种社会关系的理论解读视角,它既不片面从生产者的角度去解构,也不只从消费者的立场去迎合,而是主张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看作平等的双主体,将文化看作是不断延续的动态消费过程,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之中更为主动地去理解、挖掘文化,开拓文化产品的意义。公安影视作品在当前的消费语境下亟需以这样的新视角创新创作路径,以保证具备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实现作品的“叫好又叫座”。

一、 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文化领域的新特征带动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革新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社会分化程度正不断提高,社会形态正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均主义走向分化差异,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化出现后,文化一定程度上从政府计划指令的控制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场”,经济领域游戏规则和商业价值开始对审美文化领域渗透。这不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生产,也对文化消费转型产生了极大作用,文化向世俗化发展。

与此同时,新媒介、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让文化界限不再明显,甚至呈现交融混杂态势。审美文化的崇高性渐渐被世俗性、娱乐性取代,文化艺术符号交换被卷入经济价值交换轨道。目前,电影市场呈现商业化、娱乐化和全球化特征,主旋律影视作品也开始舍弃严肃的叙事论调和宏大叙事模式,从观众审美情趣出发,借鉴商业电影多样化叙事模式,从不同视角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层次文化精神[2]。《风声》就以丰满的人物形象、新奇的故事主线、紧凑的情节安排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悬疑谍战片,影片找出“老鬼”的情节,与“老鬼”需要在被发现之前传达重要情报的情节,人物斗智斗勇、极具趣味性,让观众在完全沉浸于故事,情绪随剧情起伏。《风声》成功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商业电影叙事结构,实现了价值与票房双收。新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探索为公安影视创作模式实现创新,提供了转型思路。

(二)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特征为公安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新途径,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离不开这一领域的革新。为响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安部下发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方案,要求从新视角新思路认识公安文化重要作用,满足广大民警的精神需求、实现文化强警、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3]。

实现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需要大力建设公安文化。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建设、“公安部春晚”“公安文化基层行”等到各地的“警营开放日”,再到一系列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这些文化成果对内锻造警察精神气质,对外树立警察良好形象,起到了文化育警的巨大作用。上半年引起热议的《破冰行动》,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国的“广东12·29雷霆扫毒案”,该剧因人物角色塑造丰满、情节安排紧凑、演员演技细腻精湛、场景和后期制作真实,获得了极高的话题度,一度抢占微博热搜榜第五。该作品发出了公安声音,讲好了公安故事,树立起公安队伍积极正面的形象。诸如此类的优秀公安影视作品在赢得观众口碑同时,激励了更多公安影视作品的创作,丰富了公安文化的内涵。可见公安影视作品的市场化运作,不仅没有削弱公安文化的建设,反而促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生产——消费模式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文化生产种类虽不断增多,但是文化产品缺乏精品、影视创作粗制滥造的现象普遍。一些作品仅聚焦于大众性和娱乐性,单向度地输出快餐文化,缺少文化场域的构建与打磨,作品流于平庸低俗。借鉴文化生产——消费(接受)模式对当前文化创作生态进行解构,既能关注到审美潮流和消费环境,又不忽略作品的质量保障[4]。

(一)理论借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