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媒体学院,北京 102488)

摘要:出版行业是多数成功IP的源头,但是却在IP价值开发具有文化影响力、资本增值力的过程中被排除在外。本论文从出版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其在 其IP转换过程中的在文学改编和高科技介入中的审美考量,从出版行业跨行业、全链条建设的视野出发,探究其创建媒介融通性的产业规划。

关键词:IP;出版行业;审美考量;产业构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3

IP,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知识产权,特指那些“具有核心创意和广泛受众,能够为全媒体时代文化内容产业吸纳的著作权载体”[1]。从影视界火爆的IP现象来看,成功的IP打破了介质区隔,多数优秀IP的源头是出版物。出版是发布用文字表述的文明成果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接入影视、戏剧、游戏、动漫、摄影、音乐等多种文化语汇,运用互联网思维彼此协同、融合形成一种跨媒介、全链条的文化传媒新业态,对出版行业而言是具有代际更替及生命延伸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出版行业在IP转化中的参与现状

图书出版或数字出版是整个IP产业链的第一步,对其后IP的爆发性转化非常重要,其中叠加的价值是出版机构对优质内容资源的催化、完善及推广。然而,IP热潮的主角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光线传媒、慈文传媒等影视巨头,多数出版机构还处于边缘位置。更多的出版机构只是完成了IP资源的发布,如《花千骨》、《盗墓笔记》、《琅琊榜》、《芈月传》这些优秀IP首发都是进行数字出版的网站,之后也都出版成书,但接下来改编电视剧、网剧、电影、游戏、舞台剧、漫画等多媒体形式,以及进行服装、玩具、手机等衍生开发这些具有资本增值力的过程,出版机构则基本被排除在外。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产业衔接能力的互联网巨头从出版机构中寻得了IP变现的巨大商机,腾讯一举兼并被称为网络文学标杆的盛大文学建立“阅文集团”,从源头解决资源供应问题;百度成立了“百度文学”,进一步完善其生态圈;阿里为了将“书旗小说”纳入麾下收购UC成立“阿里文学”,介入移动阅读市场,同时调配阿里影业,联合新浪微博、九游游戏等机构实现IP规模和效应的成倍放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浦尔就预言了“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2]的趋势,如今,IP流动充分顺应了这一趋势,并明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展示类型和经济运行方式。这些数字出版机构被并购之后发挥的依旧是文本编辑中的优势,进行的依旧是内容孵化工作,这从侧面论证了在“互联网+”语境中出版机构作为内容分子的中坚能量。这也不禁让我们从出版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其IP转换过程中的审美考量,从出版行业跨行业、全链条建设的视野出发,探究其创建媒介融通性的产业规划。

二、出版机构IP开发的审美考量

一个成功的IP具有一定的艺术规律性和文化倾向性,同时必须积累广泛的受众认知和消费需求。完成这种复合性要求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作者是内容的直接生产者,出版机构将内容包装为书籍或者数字出版物后交付给读者,书籍经过市场的检验再反哺于选题、策划,进而指导创作。在这个流程中,作者只是IP开发中的一个环节,策划、用户调查、市场论证与营销这些都是组织行为由出版机构把握实施,因此,出版机构不只是内容中介,更应该成为内容服务提供商。

文学作品改编一直是影视创作的固有类型,如今,这一举动被称为IP转换并引发热潮,具有浓重的网络气质。用户是“IP产业链条中大家最容易共识和判断的价值硬通货”[3],目前多数成功的IP来自于经数字出版的网络小说,因为凭借网状传播和熟人社交,网络小说会迅速扩散积累用户反应形成粉丝效应。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机构需要发掘、拣选具有“网感”和“质感”的文学作品。目前IP出版的人员构成多是60后、70后掌握决策权,80后负责创作和实行,90后、00后主导消费。为了满足市场的现有体貌弥合代际差异,并非所有优质典雅的内容都能成功转化为IP。“网生代”的热选项目是具有奇观效果的玄幻、探险、穿越、悬疑题材,具有梦幻和娱乐价值的爱情、游戏题材。当然,这些具有审美惊喜的题材往往也带有粗鄙化、暴力宣泄的网络草根特征,以及叛逆、解构、非主流等青年亚文化特点,需要出版这种“本身就蕴藏着生命和灵魂的精神行为”[4]将流行题材进行价值延伸和文化净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