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2月21日,浙江大学教授冯钢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发了一条贴文,大意是说有学生想要加入他的门下,笔试面试都过了,于是他们喝酒庆祝,“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这学生喝到被抬回宾馆。但最后学生还是没通过学校审核,于是冯教授觉得自己有愧于他,遂发感慨: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这段感慨已经转发过万,多数是嘲讽反对声。酒场之上敢喝的都是好汉,其实是最庸俗不过的“酒文化”了。这段公开发表的感慨如果不是发自一个大学教授,可能都没几个人会去搭理。但堂堂大学教授,在社交媒体这一面向社会的场合,如此拿无聊当有趣、醺醺然陶醉于庸俗文化,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事件本身来说,是相当无聊的。冯教授再好酒,他当然也无权以酒量高下招生,所谓“男人半斤50度以上”,无非是学生们迎合一个油腻导师的酒场马屁罢了。但冯教授那段话里有几个词是特别刺眼的,不能用玩笑遮掩过去,即所谓“师门的规矩”。这揭示的事实是,酒桌是极为不平等的。如果冯教授和身份平等的教授们一起酒场切磋,喝多了或许还能算文人风雅,可是和还未入门的学生一起喝酒,学生只要稍微“懂点事”,除了拼死去喝还有什么选择呢?要是酒桌上扭扭捏捏,未来和导师如何相处?

这正是职场酒文化最让人痛恨之处——酒桌上拥有一定职权的人物公然表达好酒,他不用强逼别人喝酒,那些弱势者要想融入氛围,也得拼死去喝,博一个大人物眼里的“骄傲”。身处职场,大家多多少少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心中都有无计可除的不爽。这可能才是这位冯教授在社交媒体上惹了众怒的重要原因——职场人,尤其是那些职场新人,谁没有在酒桌上被“为难”过呢?

要依靠明确的制度约束“酒桌”并不现实,也没必要,毕竟私人性质的聚会无需太过拘束。喝酒助兴,也属人之常情。但要求“酒局”多一些“自律”,这是并不过分的诉求。在公共场合宣扬企业上司和下属拼酒、导师和学生拼酒,说真的,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大家对于教授视拼死喝酒为骄傲表达反感,无非是为了重申这样的常识。不管怎么样,大张旗鼓地把会喝酒当作评定“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的标准,实在上不了台面。

最根本的,还是别太把所谓“酒文化”当回事。有一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酒肉朋友”——靠酒维系起来的感情有多热闹,也就有多脆弱。有一个道理大家也都应该明白,能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和酒量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冯教授也不会真的以为,他的学生能不能在学术道路上做出成就,取决于喝多少酒吧?

说到底,大学校园是一方学术净土,就更应该和某种病态的“酒文化”划清界限。但愿,饭桌上能多一点真感情,少一点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的游戏”。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