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最近又有一则“旧闻”引发舆论关注。
有视频呈现厦门大学芙蓉隧道里的涂鸦墙被游客乱涂乱写。这条长达一千多米的隧道,因为两侧有很多师生创作的精美涂鸦,被称为“中国最文艺隧道”。但也因为名声在外,很多游客慕名而去,留下“到此一游”“厦大等我”之类的笔迹。这种现象之前已多次被曝光过。
把别人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涂抹的面目全非,很显然是一种低素质煞风景的事。师生感到郁闷愤懑,完全可以理解。对此有人提出应该从严管理,比如安装监控,保安加强巡逻劝阻,甚至对乱涂写者施加惩戒。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措施之所以还未落地奏效,原因也不难想见,成本太高而且效果也未必好。
校园的涂鸦墙,虽然拥有很好的口碑,毕竟不同于有文物价值的公共设施,用很大的力度去“严防死守”,耗费很大人力不说,观感可能也不太好。想象一下去隧道参观涂鸦,却被众多保安监视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是不是有些破坏大学校园该有的自由氛围?在严堵之外,或许有更好的疏导措施值得尝试。
美国西雅图有一处“最恶心景点”。在西雅图派克市场附近有一间剧院,观众看演出途经一面墙,会习惯性把嚼完了的口香糖粘在墙上。最开始的时候管理人员也不堪其扰,怎么清理都赶不上肮脏口香糖的蔓延速度。后来,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清理了,于是这面墙变成了“口香糖之墙”,后来甚至成了热门景点。很多人专门跑过去粘一块口香糖,拍个照打卡。
这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变废为宝”的治理案例,有很大的偶然性,当然不意味着所有景点或公共场所都可以复制,但放在厦大的文艺隧道里,倒是有相当的契合度。
网上有一张反映厦大涂鸦墙被破坏的照片,那片墙原本写的是师生创作的“我爱你,再见”,可在空白处被涂写了很多游客名字。细看被“毁容”的作品,虽然不如原先艺术创作的那么和谐美观,可是游客杂乱的、笨拙的各种名字加上之后,倒也别有另一番原生态的粗糙风味。
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隧道里,专门留几面墙,就是给游客乱涂乱写留言的,然后师生也可以根据游客留下的笔迹再创作,是不是也可能“共同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为“最文艺隧道”增添更有趣的灵魂呢?像“厦大等我”这样的字迹,很可能是渴慕厦大的高中生留下的,对这些学生是让保安去严防死守,还是索性给他们表达的空间,更能体现大学的魅力?
在大学这个特别讲究创意和自由的环境中,人人皆可参与的“创作”,细细品来,可能更文艺更有腔调。
当然最后必须强调,这不意味着对乱涂乱写者的妥协和纵容。只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场合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思路。如果是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或者要讲究整洁有序的公共场所,自然要守住严格管理的底线。
但是,对于本来可以更开放、更包容,修复起来难度也不大的大学隧道墙,完全可以尝试一些疏导策略。自由而有趣,不就是大学、不就是艺术涂鸦,所最该珍视的一种精神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