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雷远东 柴枫桔
仙袂乍飘,回风舞雪;荷衣欲动,环佩铿锵……伴随汉服的回归,这一传统文化越来越走近年轻人群体,以一种时尚、年轻的方式复兴。
后雨山挽发戴簪,身着绯红色立领对襟长衫和粉色织金褶裙,宛若一名从古代穿越至现代的女子。大学第一次穿汉服,她就被眼前华美的传统服饰所吸引,而后辞职做了汉服妆造工作室。
起初穿着汉服出行,后雨山总会遭遇一些异样的眼光,“还会有人跑过来问我是不是在拍戏。”而今,她已经很少再会遇见这种怪异的打量,“大家对汉服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
在传播汉服文化过程中,后雨山也越来越发现成都的美,这座开发包容的城市给汉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她说,未来她也将扎根这里,继续专注汉服传播,打造自己的品牌。
辞去学校工作
创业做汉服妆造
见到后雨山是在一个中午,刚刚从日本出差回来的她正在着手准备拍摄一组汉服,她一边化着妆,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翻开备忘录,后雨山估摸着计算了一下,12月大约只有3天的休息时间,“还要用来写策划。”但她却很享受这样的忙碌,“是我在过生活,而不是生活在过我。”复盘辞职做汉服妆造工作室以来的各路经历,她在备忘录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心得。
后雨山第一次穿汉服,是在大学时代。见衣服好看,她便也入手了一件。那时她也是一名“小白”,甚至不知道汉服的正确穿法是什么,同学们跟她打趣:“你的T恤怎么这么大呀。”她只觉得有意思,“谁还没有个仙女梦呀。”
因为对汉服的喜欢,工作后后雨山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到汉服中。因为对汉服感兴趣,她也开始研究汉服的配饰和妆容;周末和节假日,她也常常穿着汉服在各个公园留下身影。
仿佛是一道光注入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中,后雨山开始发现,原本作为兴趣的汉服占据了生活中大量的精力,带着一点对平凡生活的不甘心,她辞职开始筹备起了工作室。
辞职创业的事,父母并不知情。辞职前,后雨山是一所学校的教务老师,在父母眼中,这是一份安稳的、适合女孩的工作,“我妈觉得我疯了。”但庆幸,父亲坚定地支持她,“我爸跟我说,年轻的时候有想去拼搏的事情,就去做。”父亲的一番话就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她前行的路,在后来的创业路上,辛苦也好、忙碌也好,后雨山总会想起父亲的鼓励,以及为什么出发。
结合自身特点
打造复古与现代结合的妆容
用工作攒下来的四万块积蓄,后雨山开起了“当归阁”汉服妆造工作室。
之所以将创业重心放在妆造上,是因为后雨山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汉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注重妆容和造型。”在她看来,一个完美的汉服造型,除了有精美的服饰以外,也需要妥帖的妆容和配饰来加持,“就像穿礼服,头发总不能乱糟糟的吧。”
而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汉服的妆容和造型中,也是后雨山和团队一直在思考的事,“不能照搬复古的造型。”在她看来,一个恰当的妆容造型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汉服,为此她会创新地创作一些造型,例如在拍摄一套兔子团的汉服时,她会在妆容上创新地贴上一些小亮片来增加少女感。这样的方式,既能传递出汉服的雅致,也贴合了当下的审美。
在后雨山的带动下,不少汉服爱好者都开始更加注重起来妆容。她每年还会开设公益讲座,免费为刚入门的汉服爱好者提供帮助。
走南闯北 传播汉服文化
接触汉服的日子里,后雨山渐渐地发现,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了。甚至当她穿着汉服走在日本街头,也会有日本人过来问她,“这是汉服吗?”这样的文化交流,给了她更多传播汉服文化的动力,“当旁人过来问我们这是什么衣服的时候,其实只要花上一分钟告诉他这是汉服,就够了。”
在走南闯北拍摄汉服的过程中,她也越来越发现成都的美,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浣花溪……成都的历史底蕴也给了后雨山创作汉服摄影的灵感,“在锦里、武侯祠,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汉服相得益彰。”
在后雨山看来,成都发展汉服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着广泛对群众基础和历史底蕴,“成都人对这一切都很包容,只要是美的,都能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