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两位TV Cameraman

1999年12月2日傍晚,中国南方航空CZ8712航班降落在珠海金湾机场,送来的乘客中有四位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下飞机后,他们立刻驱车奔向40多公里之外一块万众瞩目的土地——澳门。此时,距离澳门回归祖国还有18天。

这四位记者是来为近30人的人民日报采访团打前站的,其中,罗华和王淑军两位记者将代表“人民日报网络版”进行独立采访。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两年后,人民日报社便开始筹备“上网”,1997年元旦,人民日报网络版(下文简称“网络版”)正式诞生,这便是人民网的前身。

报社领导为了支持网络版的发展,专门拨出了两个前往澳门采访的名额。罗华和王淑军在当时的采访日记中写道:“这次人民日报网络版派出我们两位记者采访澳门回归,还是我国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第一次派出自己的记者采访,意义重大。”

1999年,在澳门采访的王淑军(左)与罗华(右)

为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网络版专门推出了网页专题,这在如今看来略显原始、稚嫩的网页,把前方两位记者回传的图文、视频消息第一时间送到网民面前。

1999年人民日报网络版推出的庆祝澳门回归专题页面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新芽初萌,网络媒体尚属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也难怪罗华与王淑军领到的记者证上标示为TV Cameraman(电视摄像师)。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两位网络版记者主要以采制视频、图片新闻为主,二人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互相出镜,互相拍摄。12月6日凌晨两点,两个人终于“折腾”出了第一条视频新闻,虽然只有四十多秒,却也让他们倍感兴奋。视频制作完成后,再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传输,就可以在网页上与网友见面了。

1999年,罗华在澳门的记者证

制约采访效率的不仅有龟速的网络,还有并不先进的设备。如今担任人民网总编辑的罗华回忆道:“在澳门采访的时候,一手拿数码相机,一手拎一袋子五号电池,拍三四十张照片就得换一次电池。但是为了及时回传照片,还是坚持用数码相机。”

罗华(右)与澳门日报社电脑科主任温锦明交流

随着回归日期的临近,两位记者的工作日益增多,但他们依然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拜访《澳门日报》电脑科,交流学习。两家媒体的“初代网络人”坐在一起,相谈甚欢。

20年后,人民视频推出的《澳门记忆》系列短视频第一集便采访了《澳门日报》代总编辑崔志涛,完成了一次阔别已久的相逢。

1999年12月20日0:00,五星红旗在政权移交大典场馆升起,宣告了澳门新时代的到来。两位记者经历了彻夜不休的采访之后,兴奋地走上街头,感受澳门回归的第一天。两天之后,他们在澳门的采访正式结束,二人共计发回文字、图片260余篇(幅),音视频报道10条。同时,《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各类报道也同步发布在网络版上,成为了国内最早实践“报网互动”的媒体之一。这是人民网与澳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更多故事的开端。

共同成长的岁月

2004年12月20日,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五岁生日,人民网再次为它推出了专题网页。这五年间,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更名为人民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澳门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当年人民网专题中的文章介绍,澳门回归五年后与广东贸易额翻了一番多,GDP年均增幅超过10%,特区各类学生人数超过总人口的20%……

2004年人民网推出的庆祝澳门回归五周年专题页面

2004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700万。当时人民网总编室分管台港澳报道的副主任柳晓莉说,网友们在专题内积极留言,编辑们甚至把网友留言精选编成快讯。那时有三个判断网络好新闻的标准:发布快、转载量高、网民留言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之间的报网互动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柳晓莉回忆,2004年在澳门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会随时跟人民网后方编辑电话连线,口述新闻内容,发布简讯。

2009年人民网推出的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专题页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