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只有芸知道》:与中年情绪不谋而合

  2009年,《非诚勿扰》公映,与葛优饰演的秦奋分别后,邬桑在北海道美丽的山路上边开车边哭出声来,这一幕,当年在影片中“突如其来”的一击,使得不少中年男观众记忆深刻,毕竟中年人感性地表达感情,向来奢侈。

  2019年,《只有芸知道》公映,冯小刚似乎并不忌讳伴随着年龄一起增长的温情,这位时常在拍摄现场监视器后边落泪的导演,10年之后终于全面敞开内心的柔软。以挚友张述为故事原型拍摄的《只有芸知道》,在片外,是冯小刚表达友情观的“加长版”,在片内,是《永失我爱》(王朔同名小说,1994年被冯小刚改编为电影)的“加强版”。

  编剧张翎的加盟,使得《只有芸知道》变成一场深情的“老友记”。张翎旅居加拿大多伦多,和张述是邻居,2010年冯小刚曾将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为《唐山大地震》。三人之间的了解与默契,使得《只有芸知道》散发着自然、坦然、放松的气息,有观众将其解读为“平淡中的震撼”。

  擅长讲故事的张翎,自然不愿意电影给人以平淡的印象。她的剧本在结构上有匠心,细节里藏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在情节推进方面,不动声色却具有“推土机”般的沉稳与不可阻挡。新西兰令人屏息的美景以及冯小刚不再掩饰的抒情,有效地与剧情内在的紧张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人看到一个云淡风轻的爱情故事,有人则能发现无形中的命运之手、造化弄人。

  《只有芸知道》的紧张性,在于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宠物狗布鲁,饭馆的大火,房东林太,最后是罗芸……在本该最淡定的年龄,却一再遭遇每桩都能令人崩溃的人生事故。所谓“成年人的崩溃都发生在无声无息当中”,黄轩饰演的男主角隋东风,何尝不是那些从不带纸巾进影院的同龄男观众群的缩影?数据显示,《只有芸知道》40岁以上购票比例达20%,是大盘通用数据的两倍——和《芳华》一样,《只有芸知道》再次探测并触动中年观众的内心。

  抒情但不煽情,让人感伤但不悲痛,《只有芸知道》与中年情绪不谋而合。起到稀释悲剧成分的元素,则是对应不幸事故的一连串幸运事件,包括男女主角从北京擦肩到新西兰相爱,住在同一屋檐下,得到房东母亲般的关爱,赌场两把赢10多万,看到蓝鲸……这些情节具有偶然性,如同不幸事件的发生也具有偶然性一样,当不幸遭遇幸运,主人公是该为前者哭泣还是被后者宽慰?这恐怕是个很难选择的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留在半路上的那个人最苦”,因此要学会用那些幸运来瓦解不幸,留下“值了”二字。

  《只有芸知道》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童话。中年不需要童话,这是来自社会的教诲,却不是人们内心的选择。冯小刚此前拍摄过的电影,有戏谑、有悲伤、有厚重、有怀旧……这次他选择以“童话”来填补自己作品阵容的空隙,也可以视为,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填补自己的人生空隙,治愈自己、治愈观众、治愈一个庞大的饱受“伪装的强大”伤害的群体。这也是一部容易让人产生自怜情绪的电影,哪怕在走出影院那股自怜情绪消失之后,人们重新拥有一张可以承受整个世界的面孔。

  饭馆着火,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关键点,火着得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起到的作用却如同晴天里的惊雷、深夜里的闪电,借由这场火,观众可以看到“美丽人生”也离不开孤独与困顿。芸希望这场大火发生,因为这可以帮她与隋东风离开舒适区,去过像餐馆服务生梅琳娜那样想走就走的生活,却不知道,这段被困在原地的生活,是彼此最幸福的10多年。人生的账,是没法算的,只有到最后,才能找到重点。

  徐帆饰演的林太,为影片贡献出类似“重拳一击”的演出,在隋东风与罗芸的新婚宴上,喝醉了的林太想起第一次见到在湖边画画的林先生,说了大概这样一句台词:我就不该在那样的年龄、那样的时刻、看到了那样的你……这种属于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从中年人口中说出来,确实有锤击的效果,因为谁都知道,中年人在别的许多事情上可以撒谎,但爱过谁这件事,却是撒不了谎的。

  《只有芸知道》公映期间,恰逢年终岁末,对于易感之人来说恰是感怀时候,这部电影的云淡风轻,不多不少,同时它的残忍与浪漫,也恰到好处,人生无常,过好每一个自己想过的日子,就是对那些关心你的人最好的安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