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原标题:“记录中国YOUNG 为时代画像” 央视网新青年影像主题论坛助力青年影像表达

  “作为主持人,我必须要给我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名,学医学、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能拍短片,我们专业也能!“主持人一句“正儿八经”的辩驳引得台上台下的专家学者们捧腹大笑。

  这是日前,央视网“记录中国YOUNG 为时代画像”新青年影像主题论坛上嘉宾现场发言一幕。

  2019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的爱国、奋斗精神,探索新时代的年轻化传播语态,央视网发起大型全媒体行动“中国YOUNG计划”。

  作为“中国YOUNG计划”线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1月1日起,央视网联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半夏传媒发起“青春中国”全球华人青年影像季,面向全球华人征集青年影像作品。与传统影像征集活动不同,此次影像季活动除最佳纪录片、最佳剧情片、最佳动画片等传统奖项外,还特别设置了最佳青年表达奖,最佳青年责任奖和最具国际视野奖,旨在用影像见证青年观察、助力青年表达、激发青年人对于“青年力”的想象与发现。征片活动在各大高校和青年影人中迅速引发关注,截至11月底,活动面向全球100多所开展影视创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展开征集,最终遴选出500多部作品进入初选。

  (“记录中国YOUNG 为时代画像”主题论坛现场)

  各大奖项紧张评审的同时,“记录中国YOUNG 为时代画像”主题论坛落地深圳,央视网邀请影像季部分评委、国内开设影视创作专业的各大高校、业界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助力青年表达的多种可能性。论坛上,各位大咖在剖析现状问题的同时,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和解决方案,论坛现场观点交锋,精彩纷呈:

  立足当下,新时代下的青年影像创作新young态

  北京电影学院的钟大丰教授主要就青年影像在短片领域内的发展和变化分享了他的看法,他指出,“这20年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短片已经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长片的练手或者电影入门的敲门砖”,创作者需要关注新时代下传播手段的变化,关照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影像规律的差异性表达。短视频作品的创作,对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影像风格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具有传播力的作品,是青年作者需要在融媒体时代思考的重要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 钟大丰)

  以电影《教父》的创作故事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潘桦教授谈及青年创作者面对的电影创作现状。她以自己教学的观察出发,谈到现在的短片数量繁多,但质优者寥寥,这与投资便捷的市场环境有关,也离不开青年影人浮躁的创作心态。因此,她提醒道:“影视创作想走捷径是妄想,失败、无助、无奈才是常态。”作为青年创作者不能只追求成功,要调整心态适应现状,不断学习,磨砺好作品。从教学角度,潘教授强调,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教学当中需要给学生更多营养,不要只让他们想着挣钱,要讲电影,讲文学经典,不要让学生作品只有技巧,没有内容。”

  香蕉影业CEO韦翔东探讨了从校园到行业,青年影人面临的机遇、雷区和成长。他说,青年影人处在一个影像大发展、行业渴求人才的时代,但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视野狭窄,选题单一,这是由生活阅历不足、沉淀稀少导致的,这又进一步导致作品缺乏共情,难以创作出打动人的作品。此外,只会感知影像,文字阅读水平欠缺,这是影视创作非常大的障碍。优秀的作品需要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专业需要学习,职业需要训练,这是一定要向青年朋友们强调的。

  在动画创作教学领域深耕多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艾胜英副教授深知大学生作品的魅力,他直言:“大学生群体尚处在个人到社会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观点、立场、表达方式都充满了新锐与活力,这正是大学生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未来可期,学校牵手平台助力青年影人成长

  “当下这个时代,最有活力、最应该被记录的就是青年群体,因为他们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实践往往决定了时代的命运和走向。”央视网视频中心总经理唐晓艳的观点获得与会嘉宾一致赞同,行业代表和院校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为青年影人成长助力。结合2019年“中国YOUNG计划”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唐晓艳指出,面对青年传播并不仅仅是制作节目这一单一维度,需要“见节目也要见精神,见人物也要见三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