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多了,什么样的家长都有。最近,广西玉林市玉东三小一个家长群内,一场骂战持续了4个小时。起因是,一位家长看不惯群内“聊酒”,大骂一些家长是“陪酒女”“戴绿帽”云云。由于场面过于激烈,连群内两位老师都退群了。
家长群成了“骂战群”,一地鸡毛。你要说闲聊不应该吧,爆粗口似乎更加不对。近年来,家长群可以说是一座新闻富矿。这里有戏精、杠精,偶尔还会有“害人精”,比如著名的“严夫人”。家长和教师的冲突,家长和家长的冲突,群内现象与公共价值的冲突,不时成为舆论谈资,有的甚至上热搜。
我稍微统计了下家长群的别称,大家感受下:“马屁群”“攀比群”“助教群”“广告群”“晒娃群”“负担群”“夸夸群”“作业群”“集赞群”“拉票群”……别称的背后,暴露出的正是家长群的各种乱象。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群成员“因群际会”,总要有一些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对群外人来说,他人的微信群是私人领域,但是对于群内人来说,这就是个公共区域。很多人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但对于“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边界理解,就稍微欠缺了些。
家长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性格迥异,都是正常、客观现象。正如现实中的公共场所需要文明共识,一个群里也需要。对于那些既需要接受有用信息,又不想被垃圾信息骚扰的群成员来说,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
本着“谁建群谁负责”的原则,群主或者管理员应把管理的责任担起来。在建群之初,班主任或教师就可以将“丑话”说在前面,提前立下群规以及相应的处罚标准。在网上,很多网友整理出了不少版本的“家长群实用群规”,大可以参考。
素质是需要慢慢培养的,甚至有时候就是“罚”出来的。如对于闲聊的家长,可以先给予警告,多次警告后不改的,可以踢群处理;对于爆粗口的家长,更是可以直接踢群。若有必要消息需传达,大不了单独通知。更何况,没有微信时,学校也能正常运转。
此外,还要认识到,一般的争吵,或许还看不出责任归属,一旦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就自然凸显了。前不久,江苏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学校一个班级家长群内,就有人冒充老师收费,二十多位家长扫码支付。如果钱款追不回来,这个责任谁负?回到玉林这个家长群事件,如果家长们的线上对骂升级为线下斗殴呢?
因此,无论是从防范于未然的角度考虑,还是本着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则,当家长们的素质一时难以提升时,群主或管理员就应多一些管理智慧,多一些责任意识。他们是孩子的家长,但又何尝不是文明言论场里的孩子?无论是教育还是教训,不应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