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人民网“70年70问”专题】
70年里中国经历过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成功?中国人民是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奇迹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举全网之力,重磅打造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5大主题,抽调30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70个报道小组,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深度采访。
自9月2日至11月25日上线期间,取得了文章转评赞数合计近12.3万次、视频播放达2.3亿次、微博互动超过2.2亿的可喜成绩。当下,主流媒体既要发挥舆论引导的先锋作用,创作流行的“爆款”融媒体产品,也要有打造经典的精品意识,“70年70问”系列报道便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担使命”:多元立体报道 凝聚群众爱国热情
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举国同庆的热烈气氛之中,人民网担当主流媒体使命,坚守宣传主流思想的文化阵地,在策划编排上下真功夫,在答疑解难上做深学问。 用可读性语言解读专业问题,如讨论了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热议的政治话题,梳理了自治区、一国两制等经典制度问题。既叙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也回应了教育发展、社保体系等社会民生焦点。在文化上,不仅介绍了“乌兰牧骑”等传统文化、还展现了国学热、广场舞等多彩国民生活,同时在生态上强调我国重视自然保护的绿色发展观,可谓全方面、多层次的体现了建国70年以来的各项成就,突出了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的国家形象。
与此同时,报道带来了相应情感效应。在《为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写入联合国》报道中,叙述了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外交理念影响力得到历史性增强的现实,报道中展现的兼济天下的大国情怀,外交实力的国际认证,激起国人的认同与自豪。在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报道中,政治、社会的稳定创造安全感,丰硕的经济成果给予满足感,文化与生态建树带来幸福感,通过“70年70问”全媒体系列报道,发挥了主流媒体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了群众的爱国热情。
“创形式”:融合可视手段 强化读者互动体验
除了多层次的报道内容,该系列的报道手段也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
一方面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可视化手段为一体,不仅活用图片再现一线采编现场,每一篇5000字报道都配有相应的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读者可通过图文深度阅读,也可通过视频直观了解报道内容。如《中国5G为什么能引领全球?》一文中,通过文字梳理5G的发展脉络与建设性成果,配合视频影像展示5G的应用场景,采访市民问题与专家回应相结合的内容,既翔实地表达了主题的重点,也通过视频里“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应了群众们关切的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互”特征,充分发挥了读者的阅读自主性。在移动端普及、碎片化阅读流行的趋势之下,采用H5作为系列报道的综合形式,读者可以根据设计界面的动态化标题,自主选择排列好的五大主题,不仅可即时获知新增报道,还能随时查阅所需内容。实现了一个链接,多重报道的编排方式,既体现了媒体的融合编辑能力,又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人民网的官方微博用“70年70问”作为话题设置,积极与网友进行互动传播,宏大的主题内容在网友们亲身经历的你一言我一句中变得更加具体、可观,共同描摹出了一幅幅70年风雨路上的生动图景。2.2亿的阅读 ,4.5万的讨论,让这幅画卷有细节可观赏,有故事可品味。
“接地气”:活用微观视角 映射报道宏观环境
为什么“70年70问”系列的全媒体报道能取得优异的传播效果?关键还是在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微观叙事视角。从小处入手,着眼大局,小视角讲大主题,大背景讲小故事。
首先体现在对经济现象解读上跳脱宏观叙事。《“小吸管”为何能跟世界做“大生意”?》报道中,通过讲述小县城的小商品创业故事,表现了当代中国的创业者们在政府政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下,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勇气把“中国制造”推向世界的发展历程,引出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国的小商品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进口出口联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