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传播最忌一把尺子量天下(新视野)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在健康科普工作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上,首先搭建平台,把医生、医务人员、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同时立标准、做规范,规定什么人可以做,什么人不可以做。
有些没有医学实践背景的人,比如一些追求流量的网络编辑,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摘抄一番,编辑一下,做一个抓眼球的标题去发表,动辄十万加。这种文本往往以偏概全,说得很绝对,我们称之为科普“小编化”,需要给予限制。因为医学是实践科学,其专业性很强,不具备一定医疗素养的人做科普,是会出问题的。甚至有些医生,受限于学科视野,做的科普会有问题。
比如胆囊炎、胆结石发作了,有外科医生说切掉胆囊,不是还有人号称自己是“无胆英雄”吗?但从内科来讲,倾向于保胆,然后调整饮食、用药,把结石去掉,胆囊还存在,这样就不影响肝肠循环。如果直接粗暴地切掉了,结肠癌的发病比例就会大幅度增加。虽然胆囊炎、胆结石解决了,但其他问题发生了。
对于适合切的人,切掉是没问题的,但那些不该切的也切了,可能会增加新的风险。所以一个好的医生,他认为该切的必须切,不该切的,换种方式治,想办法保下来,因人而异。如果图痛快,一刀切,那会出问题的。因此,随着医学的进步,做健康科普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医学素养和广阔的视野。
而这种知识,很多传媒工作者是不知道的。但他们文笔比较好,懂得什么样的文字能获得更多关注。但如果有缺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那就是误导受众了。反对“小编科普”,不是说反对编辑、美工、视频制作者等媒体人参与科普工作,他们都是健康传播中很重要的人。应该这样,假如专家的文笔不好,你跟专家聊,聊完了之后,了解了专家的想法,用自己的文笔进行加工,两人共同产生出科普产品,或视频,或动漫,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健康科普讲求精准,拒绝一刀切、绝对化、一把尺子量天下,不能拿一个标准说事。比如有文章提倡吃健康食品,不吃汉堡等高热量食品。这就绝对化了。高体力劳动者天天干重体力活,需要补充大量能量,吃这些就没问题。天天在办公室坐着不动,吃这个肯定就不行。重体力劳动者和老年人、消化功能不良的人,能用同一个食谱吗?
所以科普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做出精准投放。咱们要不忘初心,不能单纯追求科普文章的可读性、点击量,关键是得对别人有帮助,要是对别人起到负的作用,那这文章就不如不做。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本报记者熊建采访整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