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滴水的力量也许是渺小的,但汇聚成江河湖海就可以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国内免费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的理念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但这几天,“水滴筹地推人员在各个医院 ‘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然后自己在每单筹款中提成”的新闻引发了极大舆情。水滴筹成了“水滴愁”。
水滴筹是一个社交筹款平台,也是国内网络大病筹款零手续费的开创者,其愿景本是“让广大中国家庭病有所医”。在这次信任危机之前,水滴筹累计筹款已超过200亿元,曾对互联网公益慈善起了非常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正因如此,这次事件让每一个热心公益的“水滴”发了愁:水滴筹还值得信任吗?
截至目前,梨视频《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报道已经引发广泛关注。报道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在各个医院病房进行“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水滴筹就此回应称,已成立紧急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宁波、郑州、成都等地,开展相关情况排查。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
水滴筹的回应,证实了报道的真实性,让每一颗“水滴”不免发愁。因为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需要帮助的人,亲人、同事、朋友……但每个人的力量通常有限。“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一善念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发扬光大,确实要感谢包括水滴筹在内的网络众筹平台的出现。正是互联网与公益事业的结合,给了那些真正遇到困难需要募捐甚至走投无路的人一个希望通道,也给了我们很大希望。现在,遭遇信任危机的水滴筹更应珍惜每个“水滴”对它的信任,认真整改、严格监管,把互联网公益做得更广、更完善。
水滴筹成立地推团队,原本是志愿者团队性质。因为对于很多四五线城镇、农村的病患者而言,求助无门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互联网互助平台,有人上门提供帮助,本是一件好事。但当良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便很容易演变为“集体造假”,这就是水滴筹今天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水滴筹严格内部管理,在用户信息真实有效、监管筹款金去向等关键问题上让社会放心,让每一个“水滴”放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如何实现对水滴筹的监管,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按水滴筹的说法,平台为有需要的困难患者提供免费的服务,但平台并非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也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商业公司水滴筹是否该受到监管?谁来监管?怎么监管?这需要相关部门给出答案。
2018年10月,在民政部指导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等3家平台联合签署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其中对恶意发起筹款的行为人建立了黑名单,并在行业内实现黑名单共享,失信人将不能在任何平台发起筹款,且会面临追责。此后,在一些平台出现虚假筹款问题后,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又表示,为了帮助个人大病求助平台健康发展,民政部积极引导有关平台联合开展自律,接下来将针对群众关切持续完善行业监管,引导相关平台进一步修订自律公约。
现在看,仅仅自律公约似乎不够。网络众筹本身属于一种创新模式,监管政策滞后于创新也很常见。但要实现众筹平台的规范,监管政策又必须要跟上,在准入、退出、惩治、操作规范上要有更明确的规定。
水滴的能量很小,但汇集起来能办大事。水滴乱筹,“水滴”发愁。“水滴”不愁,水滴才能筹。(文丨知非)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