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新闻奖评委点评】陈昌凤等:内容与技术互动中的视觉传播力
本文试结合视频类获奖作品,分析新时代新闻生产中如何处理好内容与技术之间相互成就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
媒体融合奖大力推动视频传播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下设六个奖项:融媒短视频、融媒直播、融媒互动、融媒界面、融媒栏目、融媒创新;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将与媒体融合相关的奖项名称进行了调整,改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报道界面、新媒体品牌栏目、融合创新。从奖项设置与名称来看,普遍用“新媒体”替代“融媒”,这样使得“网络”含义愈加清晰;强调媒体融合奖项作品的“新闻性”,短视频新闻的时长从去年的“不超过10分钟”改为“不超过8分钟”,同时鼓励在自有平台设立新媒体品牌栏目。
视频、直播,本是广电媒体的主业,然而,在今年的短视频新闻和移动直播两个奖项中,传统广电媒体并不占优势,凸显出目前这一领域的激烈竞争格局。在17个获奖作品当中,由传统平面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型融媒体,占比最大。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浙江日报、桂林日报(第一时间客户端)、现代快报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含金量最高的“特等奖”由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制作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夺得,这是人民日报作为一家传统平面媒体第二年获得这一桂冠。去年的融媒直播特等奖由人民网法人微博的《两会进行时》斩获。这正应了迈克尔·舒德森的一个判断:“对社会和公共生活具有真正影响力的新闻始终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全国及国际事件’的严肃报道,而这些报道只有传统印刷媒体(连广播电视都不包括在内)才有能力生产出来。”
由此可见,视频必将继续成为新闻媒体的必争之地,究其原因,在于视频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盖伊·塔奇曼认为,“和文字报道不同,影像的记录能够让记者和摄像的报道意图最大化”;维特根斯坦指出,图像常常旨在显示人们如何切入某个特定的主题。它们(图像)使事情猝然变得清晰,或者以让人吃惊的方式打开了别人的思路。艾尔雅维茨也认为,艺术与文化上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论题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视频的新闻跟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闻有很大不同,文字以结构和逻辑取胜,而视频则以“现场”为王。短视频新闻二等奖作品《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就是这样一部作品,1分34秒的视频新闻,没有一句解说词,全片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溪山医院医技楼里的3个监控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精心剪辑,以两倍速播放,将新闻事件最惊心动魄的画面集中起来,再配以鼓点强烈的背景音乐,除了现场医护人员本能地呼喊“快点!快点!”再没有别的话语。原来,当天一位女性患者在前往手术室途中心脏骤停,医生张红雨立刻冲到带轱辘的病床边,一边跟着病床小跑,一边熟练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字幕显示“医务人员争分夺秒,脚步跟随病床移动,双臂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观众从紧张的画面中能一目了然地感受到“时间就是生命”。经过张红雨5分钟500次的按压,患者被成功挽救,而医生却累得瘫坐在地上……
2
传播技术与内容的相互成就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共同面对一个内涵无限深远、外延无限宽广的宏大主题。本届中国新闻特等奖5部作品当中,有4部是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展开的。
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对新闻选择理论进行了梳理,得出四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是由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判断所形塑的;第二种理论认为,新闻选择的惯例化的根基在于新闻机构内部,深刻地受到组织需求的影响;第三种理论则以“事件”为中心,即“镜像理论(mirror theory)”,事件决定了新闻故事的选择,记者仅仅是向着这些事件竖起一面“镜子”,并将它们的形貌反射给受众;最后一种理论,即在麦克卢汉等技术决定论者看来,讯息是由媒介所依凭的技术决定的。
以事件为中心的内容为王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大会是历时近一年的庆祝活动的高潮,极具新闻价值,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当天热度最高的新闻。上午9点,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并机播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直播》特别节目。210分钟的超长直播、人民大会堂内16个机位的架设、70个改革先锋特定镜头与EVS录像回放的精准混切,电视镜头语言与大会进程高度嵌合,完整呈现了作为一个“媒介事件”的国家仪式的盛大和庄重。一个细节尤其令观众印象深刻:颁奖环节完毕,少年儿童走上主席台,给获得荣誉奖章的嘉宾献花,台上台下全场起立,用热烈的掌声再次对嘉宾表示敬意,坐在主席台第一排的中央领导同志也转过身向获奖者鼓掌祝贺。特写镜头对准转过身之后的领导同志,身后是台下整齐起立的观众,台上台下动作一致、充满力量感,令人感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直播》获得电视直播一等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