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一张特殊的城市“圆桌”
“这是一张特殊的城市圆桌,这里向杭城的每一个人开放,这里汇聚多元观点丰富智慧,这里就是《我们圆桌会》”。
《我们圆桌会》是一档协商式电视问政谈话节目,2010年12月20日开播,每周六、日晚21:30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9年来,通过这档节目,上万名杭州市民、专家学者提出了4000多条有关城市建设和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杭州政府40多个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成为政府了解民意、吸纳民智的重要渠道,也为主流媒体在新时期更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1
“圆桌”的构建理念
节目定位
理性原则。网络论坛、电视谈话节目等公共空间是意见表达、交流的场所。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社会道德的约束,这成为网络空间理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搭建实体的、在媒体议程设置之内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多方参与的对话交流不仅可以让事件相关者面对面交流,尽可能还原真相,而且可以在公开的观点碰撞中,使许多“非理性”的声音销声匿迹。同时,还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建设性原则。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是这个节目的重要功能。之所以说《我们圆桌会》是协商式电视问政节目,其要义在于它和一些纯粹的单向“我指责你”“我投诉你”“我管理你”“我批评你”的问政节目不同,坚持不在节目中人为设置“监督”或“被监督”阵营,而是将所有参与者视为利益相关者或利益共同体。公众可以批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代表可以阐释观点、解疑释惑,专家可以深入剖析,媒体人可以客观评论。节目中的话题讨论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以理服人,不人为制造对立,鼓励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共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案或建议,实实在在帮助政府部门做好工作。
平等原则。《我们圆桌会》强调平等交流,所有参与者不分身份地位,围着圆桌而坐。无论谈话参与者职务多么高,都不能表现出强势,也不允许压制其他人的表达。节目赋予每位参与者表达自身诉求的平等和自由,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同时,参与者在倾听中寻找共通点,营造互相尊重、宽松善意的谈话空间,针对公共话题进行平和理性的讨论。
利益共同体塑造。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更注重一种“我们共同体”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圆桌会》的“我们”实际上是一个集成的概念,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集合成整体的“我们”,其内涵包括“政府、市民、媒体”三位一体以及“政界、知识界、媒体界、行业界”四界联动,以此带动城市中的各个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圆桌”,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协商的理念,无论是市长还是部门领导,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权威专家,大家都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话语权是相同的;“会”则意味着要努力构建一种围绕城市热点问题、各方参与协商的公共会议制度,打造城市的空中公共议政广场。
议题设置
《我们圆桌会》主要围绕三方面议题展开讨论:
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讨论交通、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弱势群体、民生保障等相关问题,在各方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探讨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协商公共政策的惠民之道。围绕政府部门的政策出台,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方进行协商共议。在政策出台前,节目邀请相关方对拟出台的政策意见“评头论足”,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政策出台后,面向社会解读民生新政,营造令政策有效落地的良好氛围。同时,还会讨论政策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怎样做更符合民意等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尤其是通过嘉宾的正确引导,将节目内容上升到对城市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探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2
“圆桌”的社会功用
构建城市重大公共问题相关方协商的新型参与平台
城市重大公共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市场与公众等多方关系,主动把相关方协商引入城市公共治理,对于完善决策、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争议、解决社会问题等